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模拟试题3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3分)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 水库堤坝上窄下宽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探究
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应用 用高压锅煮饭 飞机机翼上凸下平 轮船船体上宽下窄 用电风扇降暑
A. B. C. D.
2.(3分)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之比是5:3,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之比是3:2.甲、乙两同学从家到学校的速度之比是( )
A. 5:2 B. 3:5 C. 10:9 D. 9:10
3.(3分)如图所示,杠杆以点为支点,是作用在杠杆端的力,图中线段与力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下列能表示力臂的线段是
A. B. C. D.
4.(3分)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力的作用点在地球上 B. 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C. 重力的方向由地球指向物体 D. 物体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5.(3分) 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 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 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6.(3分)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甲和S乙.甲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1的液体,乙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2的液体.现将体积相等的A、B两个物体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后,物体A悬浮,物体B漂浮且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此时两容器中液面相平.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压力为F1,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压力为F2.已知物体的密度pA:pB=2:3,S乙=3S甲.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1=p2,F1>F2 B. p1>p2,F1=F2
C. p1<p2,6F1=F2 D. p1<p2,9F1=F2
7.(3分)如图所示,杠杆左右分别挂上钩码后保持平衡,若改变条件后仍保持平衡状态,则应该( )
A. 左右各减去一个钩码 B. 左右各增加一个钩码
C. 左右各增加一倍的钩码 D. 左右各向外移动2个格
8.(3分)“天气预报瓶”的创意新品如图所示,为与大气相通的玻璃管,为密闭的玻璃球,与下部连通,内装有红墨水,小科仿制了一个,发现比较灵验,当管液面明显上升时,往往转为阴雨天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管越粗,越容易看出天气的气压变化
B. 管和球液面相平时,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C. 管液面上升时,显示大气压变大
D. 球内装有较多红墨水,会增大瓶内温度变化造成的于扰
9.(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是
B. 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为
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D. 人体正常体温是
10.(3分)小刚家厨房里有一把多功能剪刀,图中标注了该剪刀的相关用途,对于它的使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做启瓶器使用时:它是一个省力杠杆
B. 做剪刀使用时:物体越靠近О点越省力
C. 做削皮刀使用时:刀刃很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强把果皮削掉
D. 做挤压钳使用时:挤压齿尖锐,是为了减小压强把果壳挤开
11.(3分)某同学在用已校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误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如图所示,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则该物体的重
A. 一定等于 B. 一定小于
C. 一定大于 D. 一定不小于
12.(3分)三个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大气压强.甲同学的测量结果为760毫米汞柱,乙同学测得为752毫米汞柱,丙同学的测量结果为758毫米汞柱.已知三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有一位同学不慎让空气漏进了玻管内水银面的上方;一位同学在测量时玻璃管没有竖直而略有倾斜;只有一位同学的操作完全正确.那么当时的大气压的值应为( )
A. 760毫米汞柱 B. 758毫米汞柱
C. 752毫米汞柱 D. 无法判断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3.(2分)如图所示,用力水平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这时,木箱受到的推力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摩擦力;若加大水平推力,使箱子刚好匀速运动,这时,木箱受到的推力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摩擦力.
14.(3分)如图所示,用甲、乙两种滑轮提起重为400N的物体,忽略绳重、动滑轮重和摩擦,则甲图所用的拉力为____N,乙图所用的拉力为____N;使用图甲的好处是____.
15.(2分)一辆长的大货车,驶进一个隧道的速度为,合______,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则隧道长为______。
16.(3分)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内通过的路程是,它的速度是______,它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它在第内的速度是______。
17.(5分)民谚、俗语是劳动人民长期对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其中许多都巧妙地借用了物理知识,使其内容与思想大放异彩。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取物理知识。请联系如表中的相关内容填写表中空格。
民谚、俗语 物理知识 实际应用
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 ______
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______ 拍打衣服除灰尘
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8.(10分)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甲、乙、丙所示:
该实验的关键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 ______ 运动。
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选 ______ 两图的实验。下列现象中,运用到两次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的是 ______ 。
A.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
B.汽车在结冰的路面行驶,在车轮上缠防滑链
C.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D.移动很重的木块时,在地面上铺滚木
小明在探究后反思:操作中不能保证匀速拉动物体,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稳定。经老师引导后,将实验装置改成如图丁所示,当他拉出长木板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仍然不稳定,你认为仍然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四 、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9.(10分)在一列水平向右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桌面上,有一杯水和一个小球,水杯中的水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现象,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五 、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0.(10分)如图甲、乙、丙所示,小明与同学做物态变化的实验过程。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塑料袋会鼓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解释塑料袋鼓起来的原因 ______ 。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会发生什么现象 ______ 。
松开塑料袋口,我们能够闻到浓浓的酒精气味,其中涉及的原理 ______ 。
21.(10分)一只装煤油的油罐中盛有深的煤油,在距底部处发现有一个面积为的小孔,求:煤油对罐底的压强多大?小孔处煤油的压强多大?要想堵住这个孔,至少需要在小孔处施加多大的力?
22.(10分)新中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各种新武器、新装备,展示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高科技成果.其中的某型号的两栖步兵战车如图所示,战车质量为,履带着地总面积为
该战车在天安门长安街上接受检阅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少?不计战车上人的质量
该战车具有水上打击目标和运送的功能,在一次水上演习中,战车排开水的体积为,则战车受到水的浮力为多大?
在这次水上演习中,战车某处受到水的压强为,则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煮熟,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沸点低,利用了气压与沸点的关系,高压锅是利用气压高,沸点高的原理,故正确;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是因为窗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利用了气压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就是利用此原理,故正确;
、水库堤坝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轮船船体上宽下窄是为了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故错误;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是因为通风处空气流动速度快,蒸发快,利用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电风扇是利用的此原理,故正确。
故选:。
利用实验现象,明确其反应的物理规律。然后再与该选项中的应用技术涉及的理论去对应,从而可以确定其正误。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通过实验现象,让我们总结出其反应的理论;然后再与应用技术反应出来的理论对应,从物理走向生活,要会运用,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
2.【答案】D;
【解析】解:已知::=5:3,:=3:2,
那么根据速度公式=
s甲
t甲
,=
s乙
t乙
,
:=
s甲
t甲
×
t乙
s乙
=
3×3
5×2
=9:10,
故选D.
3.【答案】C;
【解析】解:
由图可知,是力的作用线,,则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所以线段表示力的力臂,如图所示:
故选C.
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为力臂.
该题考查了力臂概念,注意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
4.【答案】B;
【解析】、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作用点在物体上,故错误;
、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故正确;
、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是竖直向下的,故错误;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非质量与重力成正比,故错误.
故选:
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知道重力的计算公式.
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浆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的,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不符合题意;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解析】解:(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物体A悬浮,则ρA=ρ1,物体B漂浮,ρB<ρ2,
又因为物体A与物体B的密度之比为2:3,即ρA<,所以ρ2>ρ1.
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ρ1gh,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ρ2gh,
又因为ρ2>ρ1,所以<.
(2)物体B漂浮且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则F浮=GB,
即:ρ2g
1
2
V=ρBVg,所以 ρ2=2ρB,
由p=
F
S
得,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力:
F1=S甲=ρ1ghS甲=ρAghS甲
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力:
F2=S乙=ρ2ghS乙=2ρBghS乙,
则
F1
F2
=
ρAghS甲
2ρBghS乙
=
ρAS甲
2ρBS乙
=
2×S甲
2×3×3S甲
=
1
9
,即9F1=F2.
故选D.
7.【答案】C;
【解析】解:设一个钩码的重为G,一个格的长度为L,
A、左右各减去一个钩码,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3G×3L≠2G×4L,故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故A错误;
B、左右各增加一个钩码,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5G×3L≠4G×4L,故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故B错误;
C、左右各增加一倍的钩码,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8G×3L=6G×4L,故杠杆仍能保持平衡,故C正确;
D、左右各向外移动2个格,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4G×5L≠3G×8L,故杠杆不能保持平衡,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解:
、管越粗,示数变化越不明显,越不容易看出天气的气压变化,故错误;
、管和球液面相平时,两液面受到气体的压强相等,说明瓶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故正确;
、管液面上升时,说明内部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即外界大气压减小,故错误;
、球容积较大,红墨水越多,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体积变化不明显,从而减小瓶内温度变化造成的干扰,故错误。
故选:。
根据装置的结构和特点,结合大气压的大小受天气的变化影响的关系来判断,一般来说,阴天下雨的天气大气压比正常低;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是: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此题主要考查天气与气压的关系,“天气预报瓶”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测量天气的,理解其原理是判断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是,符合实际,故正确;
、中学生的重力约为,故错误;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故错误;
、人体正常体温是,故错误。
故选:。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0.【答案】D;
【解析】解:、做启瓶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一个省力杠杆,故正确。
、做剪刀使用时:可把剪刀看作杠杆,点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在动力、动力臂和阻力一定时,当所剪物体越靠近О点时,阻力的力臂越短,越省力,故正确;
、做削皮刀使用时:刀刃很锋利,是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正确;
、做挤压钳使用时:挤压齿尖锐,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了压强,故错误。
故选:。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等臂杠杆。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臂和阻力一定时,阻力臂越小,动力越小。
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的办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物理学的来源是生活,它的用途也是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的知识,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积累。
11.【答案】B;
【解析】解:当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把物体挂在提环上,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挂钩显示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之和,所以此时物体的重力要小于测力计示数。
故选:。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弹簧相连的挂钩受到的力的大小;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再提着挂钩时,挂钩受到的力应该是物体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之和。
该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质并善于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12.【答案】B;
【解析】解: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玻璃管中混入了空气,由P0=P测+P空可知,P测<P0,即测得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所以测量结果偏小;若玻璃管没有放竖直,则测得压强的结果会比实际大气压偏大.因此甲同学的测量结果为760毫米汞柱为三个结果中最大,是没有竖直玻璃管,乙同学测得为752毫米汞柱为三个结果中最小,是让空气漏进了玻璃管内.丙同学的操作是正确的.
故选B.
13.【答案】等于;等于;
【解析】解:
因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所以大木箱,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等于推力;
若加大水平推力,使箱子刚好匀速运动,这时木箱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木箱受到的推力等于摩擦力.
故答案为:等于;等于.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暗含的条件,大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受力平衡,经常地错误认识推不动是由于推力小于摩擦力,没有把握住题目的关键所在.
14.【答案】400;200;改变力的方向;
【解析】解:甲图是定滑轮,而使用定滑轮不省力,故拉力等于物重,即拉力为400N,使用图甲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乙图中是动滑轮,而使用动滑轮省力一半,故乙图中工人的拉力应为200N.
故本题答案为:400;200;改变力的方向.
15.【答案】10 ; 190 ;
【解析】解:
车速;
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
由可得,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
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所以隧道长:
。
故答案为:;。
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根据求出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的路程,根据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可求隧道长;
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的意义,明确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隧道长度加上车身长,大货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路程等于隧道长减去车身长。
16.【答案】8 ; 200 ; 8 ;
【解析】解:速度;
通过的路程;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它在第内的速度是。
故答案为:;;。
已知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可求速度的大小;
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可求通过的路程;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
该题考查速度和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不变。
17.【答案】船闸、茶壶等 惯性;
【解析】解:连通器的原理为:盛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与“水平不流”意思相近,生活中船闸、茶壶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这与“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的意思相近,生活中拍打衣服除灰尘也是利用了灰尘的惯性。
故答案为:船闸、茶壶等;惯性。
连通器是指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静止时,各部分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本题以列表的形式,通过民谚、俗语考查了对其中包含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新颖性,但难度不大。
18.【答案】匀速直线 乙、丙 C 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
【解析】解:只有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该实验的关键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要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应选乙、丙两图的实验进行探究可得正确结论;
由乙、丙两图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A.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通过增大压力增大压强,不符合题意;
B.汽车在结冰的路面行驶时,在车轮上缠铁链,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C.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符合题意;
D.移动很重的木块时,在地面上铺滚木,变滑动为滚动减小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选;
图中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与测力计的拉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当他拉出木板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仍然不稳定,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原因可能是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 乙、丙; ; 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不同。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结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分析。
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19.【答案】解:由水杯中的水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现象可知,小车突然减速,杯中的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右运动,水面会向右倾斜。同理,小球由于惯性会继续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因此小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如下图所示:
;
【解析】
首先根据水杯中的水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现象,判断出火车的运动情况,
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车厢对它的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小车突然减速时,由于惯性,小球会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上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该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注意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是中考作图题常考的内容。
20.【答案】酒精液体汽化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 塑料袋又瘪了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析】解: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会汽化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故发现塑料袋鼓起;
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酒精蒸气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所以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
松开塑料袋口,我们能够闻到浓浓的酒精气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答案是:酒精液体会汽化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塑料袋又瘪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此题主要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现象,以及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21.【答案】解:(1)煤油对罐底的压强:
p=ρgh=0.8×103kg/×10N/kg×5m=4×104Pa;
(2)小孔所处的深度为h′=5m-1m=4m,
小孔处受到煤油的压强:
p′=ρgh′=0.8×103Kg/×10N/kg×4m=3.2×104Pa;
(3)小孔的面积为S=5c=0.0005,
由p=可得,小孔处受到煤油的压力:
F=p′S=3.2×104Pa×0.0005=16N;
故要堵住这个孔,需要施加的力至少等于小孔处的压力;即为16N;
答:(1)煤油对罐底的压强为4×104Pa;
(2)小孔处煤油的压强为3.2×104Pa;
(3)要想堵住这个孔,至少需要在小孔处施加16N的力。;
【解析】
求出题目中煤油的深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代入题目的条件可求压强;再根据公式可求煤油对小孔的压力,则堵小孔的力就等于压力。
该题考查压强和液体压强的计算,灵活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以及压强定义式的变形公式,可顺利解答此题。
22.【答案】解:(1)战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mg=20×103kg×10N/kg=2×105N,
战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5×104Pa;
(2)战车受到水的浮力:
F浮=ρ水V排g=1.0×103kg/×23×10N/kg=2.3×105N;
(3)由p=ρgh可得,该处的深度:
h===1.5m.
答:(1)战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5×104Pa;
(2)战车受到水的浮力为2.3×105N;
(3)该处的深度为1.5m.;
【解析】
战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求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知道战车排开水的体积和水的密度,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战车受到水的浮力;
知道战车在某处受到水的压强,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所处的深度.
本题综合考查了重力的计算、液体压强的计、固体压强的计算,知识点多,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