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级阶段性训练化学问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90分,全闭卷作答,考试时间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不予评分。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卡题目指定区境内的相应位置上,并请注意题号顺序;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自觉遵守考场纪律,答卷独立完成。
可能用到的机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n-23 P-31 S-32 C1-35.5 Ca-40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是化学变化
B.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后,分子停止运动
D.冰单晶微纳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2.用浓硫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进行相关实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浓硫酸 B.测稀硫酸pH
C.制取氢气 D.收集氢气
3.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装食品用的塑料袋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具有热固性
B.服用“钙加锌“口服液,能帮助儿童缓解佝偻病和食欲不振
C.洗涤剂可溶解餐具上的油渍
D.若氢氧化钠溶液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抹盐酸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铁锈在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氯化钡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D.将用来织毛衣的羊毛线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5.2019年3月22日是第26届“世界水日”主题为Nature for water”。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肥皂水加入氯化钙溶液中振荡,产生大量浮渣
B.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物理净化方法可得到自来水
C为了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6,一种新型合成氨的方法如图所示(Li是一种金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为
C.理论上,整个转化过程无需补充水
D理论上,合成17gNH3同时得到24gO2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石墨高温高压制成金刚石,说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某物质R分解后生成CO2和H2O,则R中一定含C、H、O素
C.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NaAl(OH)2CO3属于碱类
D.探究红砖粉是否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8.磷酸氯喹(C18H32ClN3O8P2)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磷酸氯喹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磷酸氯喹由18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3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2个磷原子构成
C.磷酸氯喹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1.9%
D.磷酸氯喹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9:16
9.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
B.干冰可溶于水,可用于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
C.稀有气体很稳定,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D.氢氧化钠能潮解,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10.甲、乙分别是Na2CO3或NaC1中的一种物质,如图1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20℃时,将等质量甲、乙两种固体分别放入盛有等质量水的两支试管中,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A.甲物质为Na2CO3,乙物质为NaCl
B.10℃时,100gNa2CO3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为10g
C.a物质可能是生石灰
D.碳酸钠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氯化钠,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
11.CO2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1中物质的化学式为CH4O
B.O2是反应1和反应Ⅱ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C.反应Ⅱ生成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成果对解决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化学中有很多“一定“不一定”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②碱溶液一定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③合金一定是由金属与金属熔合而成
④盐不一定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也可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⑤金属一定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⑥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分离AgNO3和Cu的混合物 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滤渣,蒸发滤液
B 检验工业废水中是否含有硫酸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C 除去O2中的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稀硫酸
D 鉴别CO(NH2)2和(NH4)2SO4 通过足量的稀硫酸
1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该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B 向鸡蛋壳中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鸡蛋壳中含有碳元素
C 检验某混合气体的成分 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
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 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8分)
15.(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1)砷(As)、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砷和镓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B.砷化镓的化学式为Ga3As5
C.镓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铝能与盐酸反应,故镓也能与盐酸反应
②砷有多种化合价,其中砒霜的成分As2O3的化学名称读作____________。
(2)砷化镓可由H3As溶液和GaCl3溶液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8分)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代治金技术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金,久之亦化为铜”。即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则可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下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
①“其底铺薪”指用燃烧的薪将煤炭引燃,从燃烧条件分析,“燃烧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区中,炉甘石(ZnCO3)和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在高温下易分解,反应区炉甘石(ZnCO3)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区中得到锌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必须“冷定”后才能“毁罐”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将Mg和Zn两种金属粉末与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面推论合理的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A反应后溶液质量相等
B、两种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C.X对应的金属反应速率比Y对应的金属慢
D.上述反应是将等量的金属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17.(6分)Goodenough等人因在锂离子电池及钴酸锂(LiCoO2)、磷酸铁锂(LiFePO4)等正极材料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磷酸铁(FePO4)的铁元素显正三价,是一种几乎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②磷酸(H3PO4)为可溶性中强酸,酸性比盐酸弱。
(1)钴酸锂(LiCoO2)中钴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磷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反应原理为:。该反应放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以下分类对于预测该物质化学性质没有帮助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磷酸铁锂属于磷酸盐
B.锂属于“活泼金属”
C.钴酸锂属于白色固体
D.磷酸铁雅溶于水
(4)依据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设计两种制备磷酸铁(FePO4)的方案:(要求含铁的原料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1分)对废锌渣[主要成分是ZnO(质量分数67%)、杂质为Fe2O3(质量分数15%)、FeO(质量分数8%)、CuO(质量分数10%)]进行适当处理可得七水硫酸锌(),同时得到铁红副产品,其工艺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加快“堆浸”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490g质量分数为50%的稀硫酸,需要加入蒸馏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3)检验物质X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4)“氧化”中加入H2O2的目的是在硫酸的作用下将溶液中的FeSO4转化成Fe2(SO4)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流程中获得七水硫酸锌()前省略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
(6)除铁过程中,反应温度、溶液pH对除铁效果均有影响,为探究除铁的最佳效果,某同学做了以下的实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请回答问题:
编号 反应温度/℃ 溶液pH 除铁率/%
a 30 2 91.5
b 30 2.5 93.3
c 40 2.5 95.1
d 40 3.1 Y
e 50 3.1 99.5
①表中Y的值可能为__________(填字母)。
A.93.4 B.94.1 C.97.8 D.99.6
②根据以上数据,最佳的除铁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取14.35g加热分解,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有图所示。写出从60℃到80℃时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8)19.(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实验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反应后成分的确定
①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实验一反应后溶液所含的溶质
猜想一:氯化钙。猜想二:氯化钙与氯化氢。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
取50ml实验一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将实验二的溶液(实验二中Na2CO3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逐滴滴入烧杯中,用pH传感器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①分析数据,可以确定猜想_______成立。
②a→b阶段,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点后曲线平缓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点时,溶液呈_________色。说明处理将反应一中所有钙离子除去,所需10.6%的Na2CO3溶液的体积_________12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⑤将烧杯中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重,质量为7.5g,理论上需要10.6%Na2CO3溶液_________mL(实验所用Na2CO3溶液的密度近似看作Ig/cm )
20.(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CO2发生和用排水法收集CO2的装置,要求添加盐酸无需拆开装置,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制取总质量为13.2g的CO2,理论上需要含75%碳酸钙的石灰石___________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如下表。每个实验均用排水法收集多瓶CO2,表中“-"表示气泡太少,不再收集。
序号 反应物 条件 收集每瓶气体所用时间(单位:秒)
盐酸浓度 盐酸体积 大理石形状 温度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实验1 6% 60ml 小颗粒 20 14 18 19 32 63 -
实验2 块状 20 20 31 59 - - -
实验3 10% 60ml 小颗粒 20 t 12 13 15 17 26
实验4 块状 20 12 14 16 19 22 24
实验5 15% 60ml 小颗粒 20 8 9 10 12 14 19
实验6 块状 20 11 12 15 17 21 23
①该小组研究了哪些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2和实验4的组合,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___________<t<___________。
(3)本实验最佳收集气体的时机是_________(填字母)。
A.开始实验时,即将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内
B.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开始收集
C.导气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即开始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