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化学试题
(时间:60 分钟 分值:100 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爆竹声声辞旧岁
C.日照香炉生紫烟 D.吹尽狂沙始到金
下列“错误实验操作”与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对应不一致的是 ( )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忽略),实验时引燃红磷后便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4P+5O2 2P2O5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路过
梨花园
,
闻到
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100 mL
水与
100 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0 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改进后的装置能减少测量误差,且对环境更友好5.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
“ ”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用语描述正确的是 ( ) A.2S 表示 2 个硫元素 B.O3 表示 3 个氧原子
C.3Fe2+表示 3 个铁离子 D.氦气的化学式是He
8.2022 年 4 月 29 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共有三种氧化物
C.丙物质由 8 个原子构成 D.反应中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 2∶1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 与 CO 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 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 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危害: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用途:CO2 可用于制冷、灭火等;CO 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豆腐是我们的日常食品。它能提供多种氨基酸,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下列关于亮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一个亮氨酸分子中含有 22 个原子 B.亮氨酸由 4 种元素组成C.亮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是 6∶13 D.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11.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
12.取一定量的 Al 放入 Cu(NO3)2 和AgNO3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固体中一定有 Ag 与 Cu B.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AgNO3、Cu(NO3)2、Al(NO3)3
C.AgNO3 一定完全反应 D.Cu(NO3)2 一定没有参加反应
13,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14..对物质的分离、鉴别、除杂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离、鉴别、除杂的方案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钠 分别取样,溶于水后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是否变浑浊
C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杂质碳酸钠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再蒸发结晶
D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 先通入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再通入浓硫 酸
15.某物质 1.6 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 4.4 克二氧化碳和 3.6 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 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4;⑤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 28 分)
16.(7 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D 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形成 。(微粒符号)
若 E 中 x=10 时,则该粒子属于 (填“原子”或“离子”)。
若 B、E 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 x= 。
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 C 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 周期。
A、D 两种元素能组成二氧化硫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氢硫酸(H2S)溶液中,生成硫单质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7 分)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尤其是抗腐蚀性能突出,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船舶、化工和通信设备等。以钛铁矿(主要成分是 FeTiO3)为原料制 TiO2,再由 TiO2 制金属 Ti 的工艺流程如下:
(1)清洁能源甲醇(CH3OH)属于 (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2)物质 A 是一种有毒的可燃性气体,化学式为 。
电解饱和 NaCl 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高温和氩气条件下,金属镁和 TiCl4 发生置换反应可生成 Ti,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氩气能作保护气的原因是 。
18.(7 分)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 ℃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 ℃时,A、B、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3)若 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用 的方法提纯 A。(4)t2 ℃时,将 35 g A 固体加入 100 g 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形成 A 物质的 (填“饱和”或“不
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t2 ℃,将 A、B、C 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 ℃,此时 A、B、C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9.(7 分)A、B、C、D、E 均含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已知:B 为金属氧化物,其中金属元素显+3 价,且其质量分数为 70%;A 为单质;E 为难溶性碱;B→A 是工业制取A 的主要反应原理。
(1)写出工业上由B 制取 A 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A 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 。(3)写出D→E 的化学方程式: 。
(4)C 与氯气(Cl2)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6 分)
20.(8 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①写出仪器a 的名称: 。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火焰熄灭。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降低了温度和 (填序号)。
A.隔绝空气 B.降低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2)下列选项中,对相应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选项 实验 实验描述
A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B 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烧杯中溶液温度降低
C 水溶液呈紫色,汽油的颜色不变,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1.(8 分)同学们对碳酸钠的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验室里分别取少量的碳酸钠溶液于四支试管中,做了如图实验。
(1)A 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D 试管中产生的明显现象是 。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四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内,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上层为红色溶液。为处理废液,将烧杯内混合物过滤后,向红色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为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碳酸钠 C.氯化钙 D.氢氧化钙
继续加稀盐酸至溶液颜色恰好消失,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除酚酞外)。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小题,共 11 分)
22.(11 分)某实验小组同学从碳酸钙、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氯化钠。实验操作的一部分流程如图。请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 。(2)本实验最终得到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