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分项选编: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分项选编: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单选题
1.(2023·福建泉州·统考二模)液氮用途广泛,每 696 m3的氮气压缩可得 1 m3的液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氮中氮分子停止运动 B.氮气转化为液氮后分子间隔变小
C.氮气转化为液氮需吸收大量的热 D.液氮用作制冷剂只利用其化学性质
2.(2023·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工业制氧气的流程如图(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为-196℃,其余气体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发生化学变化 B.降温过程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C.空气液化后,氮分子停止运动 D.低温蒸发的温度区间为-196℃3.(2023·福建宁德·统考一模)如图是根据教材改装的装置。试管里装少量的浓氨水,滤纸上滴有酚酞试液,塞紧橡胶塞,数秒后滤纸变红。关于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浓氨水易挥发
B.分子本身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实验节约药品,污染少
4.(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A原子,表示B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3∶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从宏观角度看,物质丙属于混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5.(2023·福建·模拟预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6.(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生活中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增大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少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7.(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水可以变成冰,在一定条件下,水还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间隔,冰>“气凝胶冰” B.“气凝胶冰”中分子静止不动
C.“气凝胶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D.水变成“气凝胶冰”分子体积变大
8.(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如图为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元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26 B.x的值为2
C.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D.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
9.(2023·福建泉州·统考二模)科学家发现存在 119 号元素,化学符号为 Uue,其相对原子质量是氢原子的 299 倍。如图为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元素的符号为 H
B.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Uue 原子的质子数为 119
D.Uue 原子实际质量是氢原子的 119 倍
10.(2023·福建福州·校考模拟预测)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视角。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A.冰水 B.氯化钠
C.空气 D.铜锌合金
11.(2023·福建泉州·统考一模)在普通玻璃上覆盖一层碲化镉可制成发电玻璃,下图是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碲是金属元素 B.碲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7.6g
C.一个碲原子核内有52个质子 D.在化学反应中碲原子易失去电子
12.(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镉的元素符号是Cd
B.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
C.镉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
D.镉原子核内有64个中子
13.(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归闲诗二十韵》中记载“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芭蕉和龙眼是漳州盛产的富含磷的水果,这里的“磷”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14.(2023·福建宁德·统考一模)锑是我国四大战略资源之一、如图是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有关其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1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g
C.属于金属元素
D.元素符号为Sb
15.(2023·福建·模拟预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15 B.②可用符号表示为Mg+2
C.原子变成离子后电子层数一定会改变 D.③④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16.(2023·福建·模拟预测)氮化镓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氮、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B.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
C.氮元素和镓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1个N2分子中含有7个电子
二、填空题
17.(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
(2)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_______。
18.(2023·福建·模拟预测)硒被国内外医药界称为“长寿元素”和“心脏守护神”,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硒的元素符号是Se,图2是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1中x=_______,硒在反应中易_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
(2)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与硒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序号)
19.(2023·福建·模拟预测)(2020·金华)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_____。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_____(填字母)。
20.(2023·福建泉州·模拟预测)“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___和____(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23·福建·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前18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排成图1所示的圆形,图中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图2为3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写出元素9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
(2)图1中,元素11和元素17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图2中,A图表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_。写出B图表示的化学符号_______。
(4)图2中C图为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若要在图1中为20号元素排位置,则其位于第___圈,与11~18元素中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紧挨。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根据分子的特征:分子在不断运动可知,液氮中氮分子无论何时都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每 696 m3 的氮气压缩可得 1 m3的液氮,说明氮气转化为液氮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氮气转化为液氮需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液氮可用作制冷剂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形成低温环境,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A、该过程只是分离了空气的成分,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B、降温过程中,氧分子的分子间隙减小,分子体积不会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C、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所以空气液化后,氮分子不会停止运动,说法错误;
D、氧气的沸点为-183℃,氮气的沸点为-196℃,温度T的范围是高于氮气的沸点低于氧气的沸点,即-196℃故选D。
3.B
【详解】A、该实验中浓氨水和滤纸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滤纸变红,说明浓氨水易挥发,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氨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滤纸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所需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方程式为: A2+B2=2AB,故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选项A不正确;
B、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B正确;
C、由图可知,物质丙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A。
5.A
【详解】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冰中的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故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这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间隔随温度而增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少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占据了另一种物质分子的间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由水可以变成冰,在一定条件下,水还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所以“气凝胶冰”的分子间间隔比冰大,故A说法不正确;
B、“气凝胶冰”中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不正确;
C、“气凝胶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说法正确;
D、水变成“气凝胶冰”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本身体积不变,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8.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表示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26,不能确定中子数为26,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26=2+8+14+x,x=2,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可知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是铁,铁元素在地壳金属元素中含量不是最高的,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氢元素的符号为:H,不符合题意;
B、由“气”字旁可知,氢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原子序数,故Uue 原子的质子数为 119,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呈正比, Uue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氢原子的 299 倍,故Uue 原子实际质量是氢原子的 299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分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详解】A、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钠离子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主要是由氢分子、氧分子等构成的混合物,符合题意;
D、铜锌合金是由铜、锌原子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1.C
【详解】A. 碲是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
C. 由题中信息可知,一个碲原子核内有52个质子,此选项正确;
D. 碲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碲原子易得到电子,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镉的元素符号是Cd,选项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4,选项正确;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48=2+8+x+18+2,x=18,选项错误;
D、原子的质子数加中子数约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镉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12-48=64,选项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富含磷的水果,这里的“磷”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14.B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51,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符合题意;
C、由“金”字旁可知,锑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锑的元素符号为Sb,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镆的原子序数为115,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8,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88-115=173,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②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变成离子后电子层数不一定会改变,如氯原子变成氯离子,电子层数不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③④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A
【详解】A、由氮、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在化学反应中,可得到3个电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负电荷;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选项A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选项B不正确;
C、由氮、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镓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选项C不正确;
D、由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核外有7个电子,故1个N2分子中含有14个电子,选项D不正确。故选A。
17.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详解】(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18.(1) 6 得到
(2) C D
【详解】(1)图1表示的是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由图1可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所以x=34-2-8-18=6;硒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6>4,所以硒在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离子符号为。
(2)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最外层是2)是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图2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所以与硒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D。
19. 原子核 C
【详解】(1)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的原因是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是因为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荷,轨迹应该是和D相似,向上偏转。
20. 微粒之间有间隔 N H 7 得 B C E CO+2H2CH3OH
【详解】(1)①从宏观知微观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隔;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故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和H原子;
(2)①从微观知宏观,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稀有气体结构的微粒B;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故选择C和E;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CH3OH。
21.(1)F
(2)NaCl
(3) 8 Si4+
(4) 4 Mg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排第9的是氟元素,元素符号为F。
(2)元素11和元素17分别是Na和Cl,形成的化学物为NaCl。
(3)A图表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质子数x等于核外电子数,x=2+6=8;B图为硅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为Si4+。
(4)图一的排列方式是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列的,从内圈到外圈依次为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而根据图2中C可知20号元素是钙元素,在第四周期,所以应该位于第4圈,而内圈与外圈紧挨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组成了元素周期表的一族,钙元素与镁元素紧挨,即为M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中考化学最后冲刺压轴题专练03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3年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