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七校联盟2021-2022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七校联盟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黄陂月考)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生石灰加水溶解
C.酒精挥发 D.胆矾研碎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石蜡熔化是固态石蜡变为液态的过程,只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加水溶解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该项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是酒精的液态变为酒精蒸气的过程,只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D、研碎胆矾过程是胆矾形状变化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2九下·黄陂月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C.用溶液配制溶液时,仰视量取浓溶液,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D.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有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不是溶液,故A错;
B、冰是固态的水,冰块与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错;
C、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C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D错。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液的定义分析;
B、根据混合物由不种物质组成分析;
C、根据量筒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分析;
D、根据溶液均一性分析。
3.(2022九下·黄陂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D.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答案】C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A、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选项不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选项不符合题意;
C、洗涤剂能够涤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不是溶解现象,选项符合题意;
D、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大量浮渣出现的是硬水,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合金和纯金属都属于金属材料分析;
B、根据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分析;
C、根据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硬水软水中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少不同分析。
4.(2022九下·黄陂月考)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CO2、H2O两种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1×2)=22:3,符合题意;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每4个反应物的分子生成了2个生成物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B、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各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各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2022九下·黄陂月考)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下列有关概念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B.化合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C.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
D.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A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符合题意;
B、化合物是纯净物中的一类,与混合物不是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因此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并列关系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并列关系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列关系分析;
D、根据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分析。
6.(2019·长春模拟)如图所示的4个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 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 甲试管的铁钉生锈,乙试管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D. 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白磷着火点低,热水提供的热量可以使其温度打到着火点,所以燃烧,红磷着火点高,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没有直接接触到酚酞溶液,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氨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去了,不符合题意;
C、甲试管的铁钉生锈,乙试管的铁钉不生锈,乙试管的铁钉只能与空气接触,甲试管的铁钉能与氧气、水接触,不能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铁锈蚀还可能与氧气有关,符合题意;
D、蜡烛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析;
B、根据氨分子从a烧杯运动到B烧杯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为红色分析;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分析,需要和氧气水分同时接触;
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和一般不支持燃烧个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7.(2018·深圳)下列方法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方法
A N2(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铜网
B Fe粉(炭粉) 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C CaO(CaCO3) 高温煅烧
D FeCl2溶液(CuCl2)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解析】【解答】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Fe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炭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C、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D、足量Fe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是不能引入新杂质;二是可以把杂质转化成沉淀或气体除去;三是可以把杂质转化成主要成分;四是除杂试剂不能和主要成分反应。
8.(2018·十堰)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含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根据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M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四种金属,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锌>铜>银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最少含一种
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含锌,可能含M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若滤液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时,硝酸锌一定没有反应,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如果M的活动性比铜弱时且量较多时,则滤渣中含有金属M,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四种金属,说明M最活泼,和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都发生了反应,并且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都完全反应,M过量,溶液中的溶质只有M的盐,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锌>铜>银,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例如M是汞并且过量时,汞和硝酸银生成硝酸汞和银,不能和硝酸锌、硝酸铜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汞三种溶质,如果M是镁并且过量时,溶质只有硝酸镁,即最少含一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如果M是铁并且过量时,滤渣中含有铁、铜、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该选项说法错误;若M为Zn前面的金属则产生气体的可能是M也可能是Zn,或者为两者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反应是否发生也可证明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
二、填空题
9.(2019九上·潮阳月考)
(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它们的微粒中都有氧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硒(Se)和S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图中m=   ,硒离子的符号为   。
【答案】(1)分子;原子
(2)34;Se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都由原子构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中都有氧原子;(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Se和S位于同一主族,所以图中m=2+8+18+6=34,硒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硒离子的符号为Se2-
【分析】(1)一般情况下,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或含有铵根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得电子分析
10.(2022九下·黄陂月考)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B物质溶解度是     ;
(2)t1℃时,将20gA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的是     溶液(填“不饱和”、“饱和”或“不能确定”)。
(3)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的B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依次为:A>B>C
B.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B>A>C
C.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析出A的质量比B多
D.若饱和的C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A,可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
【答案】(1)60g
(2)饱和
(3)t1(4)B;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t1℃时,B物质溶解度是60g。
(2)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将20gA固体投入50g水中,则50g水中可以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则充分溶解后可得到是饱和溶液。
(3) 根据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的B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t1(4)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确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随温度不断变化,故A不正确;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其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由于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至t1℃时AB仍然饱和,C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则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B>A>C,故B正确;
C. 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不知道AB两种溶液的质量,析出A的质量和B的质量无法判断,故C不正确;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的C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A,可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故C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综合题
11.(2022九下·黄陂月考)铜狮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1)“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
2Cu+2H2SO4+O22CuSO4+2H2O
(2)①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填字母序号).
【答案】(1)Fe+CuSO4=Cu+FeSO4
(2)过滤;Zn+H2SO4=ZnSO4+H2↑;A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Cu+FeSO4
(2)因为目的是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Zn+H2SO4=ZnSO4+H2↑,2Cu+2H2SO4+O22CuSO4+2H2O,所以溶液A中含有ZnSO4、CuSO4,物质B为Zn,Zn+CuSO4=Cu+ZnSO4,通过过滤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溶液E是ZnSO4溶液,固体C中含有Zn、Cu,为了得到锌和硫酸铜溶液,则物质D是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所以①过程Ⅱ中分离出固体与液体,所以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
【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及所给流程中涉及的各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12.(2022九下·黄陂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装置制取乙烯(C2H4),并用过量的氧气将C2H4氧化成CO2和H2O,从而测定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据资料:有机物可能伴随少量不完全燃烧生成一种有毒气体;无水氯化钙是一种常见的吸水的干燥剂;NaOH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实验室制备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小组同学受实验制备C2H2的启发,拟用Mg2C2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巳的作用是   ;
(3)实验前称得丁、戊两装置的质量分别为m1g和n1g,实验完毕,称得丁、戊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m2g和n2g,则测定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列出算式)。
(4)若不接乙装置,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答案】(1)
(2)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戊中
(3)
(4)偏低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对比CaC2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用Mg2C2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烯,会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Mg2C2固体与水反应会生成乙烯和氢氧化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装置巳中装的是碱石灰,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戊中,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前称得丁、戊两个装置的质量分别为m1g和n1g,实验完毕,称得丁、戊两个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m2g和n2g,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无水氯化钙是一种常见的吸水的干燥剂;NaOH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则装置丁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水的质量,水质量为(m2-m1)g; 装置戊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2- n1)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故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和水中氢元素质量,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4)若不接乙装置,甲中水蒸气会进入到丁中,会导致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大,氢元素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分析】(1)根据CaC2与水反应生成物及方程式书写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3)根据化学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甲中气体会含有水蒸气对实验有影响分析。
四、计算题
13.(2022九下·黄陂月考)现将8g粗锌(粗锌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除杂质外,其余皆溶解,也无需考虑物质的挥发)。试计算:(有效数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解: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x。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81.3%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氢气的质量为z。
答: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8%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盐酸的质量,未知量是锌、生成氯化锌、氢气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七校联盟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2022九下·黄陂月考)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生石灰加水溶解
C.酒精挥发 D.胆矾研碎
2.(2022九下·黄陂月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C.用溶液配制溶液时,仰视量取浓溶液,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D.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有影响
3.(2022九下·黄陂月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D.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4.(2022九下·黄陂月考)如图所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5.(2022九下·黄陂月考)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下列有关概念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B.化合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C.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
D.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6.(2019·长春模拟)如图所示的4个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 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 甲试管的铁钉生锈,乙试管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D. 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7.(2018·深圳)下列方法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方法
A N2(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铜网
B Fe粉(炭粉) 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C CaO(CaCO3) 高温煅烧
D FeCl2溶液(CuCl2)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A.A B.B C.C D.D
8.(2018·十堰)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含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根据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M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四种金属,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锌>铜>银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最少含一种
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含锌,可能含M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二、填空题
9.(2019九上·潮阳月考)
(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它们的微粒中都有氧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硒(Se)和S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图中m=   ,硒离子的符号为   。
10.(2022九下·黄陂月考)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B物质溶解度是     ;
(2)t1℃时,将20gA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的是     溶液(填“不饱和”、“饱和”或“不能确定”)。
(3)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的B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依次为:A>B>C
B.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B>A>C
C.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析出A的质量比B多
D.若饱和的C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A,可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
三、综合题
11.(2022九下·黄陂月考)铜狮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1)“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
2Cu+2H2SO4+O22CuSO4+2H2O
(2)①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填字母序号).
12.(2022九下·黄陂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装置制取乙烯(C2H4),并用过量的氧气将C2H4氧化成CO2和H2O,从而测定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据资料:有机物可能伴随少量不完全燃烧生成一种有毒气体;无水氯化钙是一种常见的吸水的干燥剂;NaOH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实验室制备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小组同学受实验制备C2H2的启发,拟用Mg2C2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巳的作用是   ;
(3)实验前称得丁、戊两装置的质量分别为m1g和n1g,实验完毕,称得丁、戊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m2g和n2g,则测定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列出算式)。
(4)若不接乙装置,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四、计算题
13.(2022九下·黄陂月考)现将8g粗锌(粗锌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除杂质外,其余皆溶解,也无需考虑物质的挥发)。试计算:(有效数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石蜡熔化是固态石蜡变为液态的过程,只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加水溶解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该项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是酒精的液态变为酒精蒸气的过程,只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D、研碎胆矾过程是胆矾形状变化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不是溶液,故A错;
B、冰是固态的水,冰块与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错;
C、量取浓溶液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C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D错。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液的定义分析;
B、根据混合物由不种物质组成分析;
C、根据量筒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分析;
D、根据溶液均一性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A、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选项不符合题意;
B、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煤、石油、天然气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选项不符合题意;
C、洗涤剂能够涤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不是溶解现象,选项符合题意;
D、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大量浮渣出现的是硬水,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合金和纯金属都属于金属材料分析;
B、根据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分析;
C、根据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分析;
D、根据硬水软水中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少不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CO2、H2O两种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1×2)=22:3,符合题意;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每4个反应物的分子生成了2个生成物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B、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各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各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符合题意;
B、化合物是纯净物中的一类,与混合物不是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因此燃烧与氧化反应属于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并列关系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并列关系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列关系分析;
D、根据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白磷着火点低,热水提供的热量可以使其温度打到着火点,所以燃烧,红磷着火点高,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没有直接接触到酚酞溶液,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氨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去了,不符合题意;
C、甲试管的铁钉生锈,乙试管的铁钉不生锈,乙试管的铁钉只能与空气接触,甲试管的铁钉能与氧气、水接触,不能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铁锈蚀还可能与氧气有关,符合题意;
D、蜡烛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析;
B、根据氨分子从a烧杯运动到B烧杯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为红色分析;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分析,需要和氧气水分同时接触;
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和一般不支持燃烧个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7.【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解析】【解答】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Fe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炭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C、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D、足量Fe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一是不能引入新杂质;二是可以把杂质转化成沉淀或气体除去;三是可以把杂质转化成主要成分;四是除杂试剂不能和主要成分反应。
8.【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若滤液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溶液中含有硝酸铜时,硝酸锌一定没有反应,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如果M的活动性比铜弱时且量较多时,则滤渣中含有金属M,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②若滤液只含一种溶质,滤渣含四种金属,说明M最活泼,和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都发生了反应,并且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都完全反应,M过量,溶液中的溶质只有M的盐,则几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锌>铜>银,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若滤渣含有M,则滤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3种,例如M是汞并且过量时,汞和硝酸银生成硝酸汞和银,不能和硝酸锌、硝酸铜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汞三种溶质,如果M是镁并且过量时,溶质只有硝酸镁,即最少含一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如果M是铁并且过量时,滤渣中含有铁、铜、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该选项说法错误;若M为Zn前面的金属则产生气体的可能是M也可能是Zn,或者为两者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反应是否发生也可证明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
9.【答案】(1)分子;原子
(2)34;Se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都由原子构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中都有氧原子;(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Se和S位于同一主族,所以图中m=2+8+18+6=34,硒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硒离子的符号为Se2-
【分析】(1)一般情况下,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或含有铵根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得电子分析
10.【答案】(1)60g
(2)饱和
(3)t1(4)B;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t1℃时,B物质溶解度是60g。
(2)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将20gA固体投入50g水中,则50g水中可以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则充分溶解后可得到是饱和溶液。
(3) 根据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的B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t1(4)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确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随温度不断变化,故A不正确;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其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由于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至t1℃时AB仍然饱和,C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则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B>A>C,故B正确;
C. 将温度由t2℃降到t1℃时,不知道AB两种溶液的质量,析出A的质量和B的质量无法判断,故C不正确;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的C溶液中含有少量杂质A,可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故C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答案】(1)Fe+CuSO4=Cu+FeSO4
(2)过滤;Zn+H2SO4=ZnSO4+H2↑;A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Cu+FeSO4
(2)因为目的是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Zn+H2SO4=ZnSO4+H2↑,2Cu+2H2SO4+O22CuSO4+2H2O,所以溶液A中含有ZnSO4、CuSO4,物质B为Zn,Zn+CuSO4=Cu+ZnSO4,通过过滤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溶液E是ZnSO4溶液,固体C中含有Zn、Cu,为了得到锌和硫酸铜溶液,则物质D是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所以①过程Ⅱ中分离出固体与液体,所以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
【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及所给流程中涉及的各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12.【答案】(1)
(2)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戊中
(3)
(4)偏低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对比CaC2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用Mg2C2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烯,会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Mg2C2固体与水反应会生成乙烯和氢氧化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装置巳中装的是碱石灰,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戊中,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前称得丁、戊两个装置的质量分别为m1g和n1g,实验完毕,称得丁、戊两个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m2g和n2g,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无水氯化钙是一种常见的吸水的干燥剂;NaOH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则装置丁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水的质量,水质量为(m2-m1)g; 装置戊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2- n1)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故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和水中氢元素质量,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4)若不接乙装置,甲中水蒸气会进入到丁中,会导致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大,氢元素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
【分析】(1)根据CaC2与水反应生成物及方程式书写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3)根据化学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甲中气体会含有水蒸气对实验有影响分析。
13.【答案】(1)解: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x。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81.3%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氢气的质量为z。
答: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8%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解析】【分析】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盐酸的质量,未知量是锌、生成氯化锌、氢气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2年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下一篇: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 练习题(答案)2022-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