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练习 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氮气 B.氯化钠 C.氨气 D.铁
2.放射元素氡,这种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
A.50 B.86 C.132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一定比分子小的基本粒子 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的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4.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氢气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都发光、放热
④某同学检验制取氧气装置的气密性时,做了如下实验:组装仪器,先用手掌紧贴装置的外壁,再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过一会发现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他认为该装置漏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丹霞地貌的岩层因含氧化铁而呈红色,在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Fe B.属于金属元素
C.中子数为20 D.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8.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是阴离子
C.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D.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硼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
C.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D.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10.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③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12.从分子或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氧气液化——分子体积变小
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体积改变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搜救犬通过闻气味找到搜寻的目标——分子在不断运动
13.中国芯片制作的主要原料为晶体硅(Si)。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硅属于第三周期元素
C.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硅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14.2019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目前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B.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元素周期表有十六个纵行,也就是十六个族
D.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任何新的变化
二、填空题
15.活动探究一:探究分子运动
如下图所示,烧杯A中是酚酞溶液,烧杯B中是浓氨水。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易向空气中扩散的是烧杯__________(填A或B)中的物质,这个实验验证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性。
(3)氨气(NH3)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一种常温下为液体的氧化物,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X、Y分别填写_____。构成物质氯化镁的微粒是_____(填符号)。
(2)符号“Cu”可表示的意义有_____(填符号)。
A 一个铜原子 B 一个铜元素 C 金属铜 D 铜元素
17.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_______。
(2)13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3)等质量的铝、硅、磷中含原子数最多的为_______(填元素符号)。
三、实验题
18.可用带柄Ⅴ形玻璃管完成以下实验:
(1)如上图所示,往A处注入H2O2溶液,在B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______。写出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图1中用V型管代替集气瓶的优点是______。
(2)如上图所示,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另取一相同Ⅴ形玻璃管( 含相同的实验用品) ,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
四、计算题
19.有一种含有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为1.66×10-27 Kg ,已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求:
(1)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另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kg,且其中有a个质子,则A原子的中子数是 。
(3)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20.某一个X原子的相对质量为56,一个C-12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该原子所形成离子X3+的核外电子数为23。
(1)该X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该X原子的中子数。
五、综合应用题
21.推理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Ⅰ.学习化学需要及时归纳总结,如图是常用的关系归纳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若甲是空气,乙、丙、丁是干燥空气中含量由多到少排名前三位的气体,则丙是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空气中丁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
(2)若甲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乙可以分解成丙,则乙是___________,物质氯化钠由丁构成,溶解在水中得到许多能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Ⅱ.空气是一种用途很多的自然资源,可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其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常温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查阅资料】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3)操作1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4)如果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容器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___________(填“熄灭”或“燃烧更旺”),一段时间后,剩余液态物质的颜色逐渐变为___________色。
(5)除分离液态空气外,现在还有一种膜分离技术制氧气,原理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___________(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氨气是由氨气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86,故选B。
3.D
【详解】A、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原子和分子不能比较大小,故A不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不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在结构上还可以再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C不正确;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相对与质子及中子太小,常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故D正确。故选D。
4.B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氢气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A
【详解】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比如:氢原子没有中子,故说法错误;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但是不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如不能与金发生反应,故说法错误;
③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不一定都发光,比如食物腐败、钢铁生锈,故说法错误;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组装仪器,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掌紧贴装置的外壁,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说法错误;
答案:A。
6.C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右上角符号,铁的元素符号为Fe,正确;
B、铁是金字旁,铁元素是金属元素,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左上角数字可知,铁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26,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方数字可知,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56,则中子数=56-26=30,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方数字可知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的微粒,B错误;
C、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是显电性的微粒,C错误;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8.B
【详解】试题分析:由该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属于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选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外面的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小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阴离子;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原子。
9.D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硼元素为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根据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原子序数=质子数=6,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①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其特征是“多变一”,分析图示可知该反应符合该特征,故正确;②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只要一种元素属于氧元素,则该物质可以是氧化物,故正确;③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未变,而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错误;④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未变,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故正确;因此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A。
11.B
【分析】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可以表示质子数,圆圈外的数字表示核外电子数。
【详解】A.该微粒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2,属于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微粒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该选项符合题意;
C.该微粒中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微粒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6,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D
【详解】A、氧气液化是分子间隔变小,体积不变,故A错误;
B、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间隔变大,体积没变,故B错误;
C、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是生成了氧化铜,但是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搜救犬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根据硅的元素名称判定,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不符合题意;
B、硅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三周期元素,正确,不符合题意;
C、硅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不是28.09g,错误,符合题意;
D、硅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详解】A、目前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表示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故A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是按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排序的,故B错误;
C、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其中第八、九、十三个纵行为同一族,共十六个族,故C错误;
D、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将来可能会发现或制造出更多种元素,元素周期表还会改变,故D错误。故选A。
15. A中溶液变红 B
【详解】分子总是不停的运动。(1)酚酞遇到碱性的溶液氨水会变成红色,氨水易挥发,故一段时间后会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红色;(2)两个烧杯没有接触,A烧杯溶液变成红色说明B中的分子运动到A中;(3)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空气中最多的气体即氮气和一种液态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可推出该物质为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6. 离子、NaCl(合理即可) Mg2+、Cl- ACD
【详解】(1)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然后构成物质;还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然后由离子形成离子化合物,X、Y分别填写离子、NaCl(合理即可)。构成物质氯化镁的微粒是镁离子和氯离子,符号分别为:Mg2+、Cl-;
(2)符号“Cu”可表示的意义有铜单质(或铜这种物质)、一个铜原子、铜元素,故选ACD。
17.(1)门捷列夫
(2)
(3)Al
【详解】(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13号元素为铝元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故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反映了其实际质量,当质量都相等的前提下,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所含的原子数越少;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所含的原子数越多,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铝、硅、磷的相对原子量分别是26.98、28.09、31,当三种物质的质量相同时,含原子数最多的物质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故所含原子最多的是铝。故填Al。
18. 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2H2O2 2H2O+O2↑ 节约药品 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 分子不断地运动
【详解】( 1)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而被吸收,故将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图1中用V型管代替集气瓶的优点是节约药品;
( 2)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挥发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中形成氨水,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所以,此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分子不断地运动。
19.(1)12 ;(2);(3)16
【详解】(1)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A原子的中子数是:;
(3)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
20.(1)解:设该X原子质量为x
x≈9.3×10-26kg
答:该X原子质量为9.3×10-26kg。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对原子来说,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X3+的核外电子数为23,X3+为X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得到的,说明原子原来电子数为23+3=26;所以中子数为56-26=30。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详解】(1)见答案。
(2)见答案。
21.(1) O2 0.94%
(2) 分子 Na+ Cl-
(3)物理变化
(4) 熄灭 淡蓝
(5)大
【详解】(1) 空气中含量由多到少排名前三的气体是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若甲是空气,乙、丙、丁是干燥空气中含量由多到少排名前三位的气体,则乙是氮气,丙是氧气,丁是稀有气体。丙的化学式为O2,丁是稀有气体,空气中丁的体积分数为0.94%。
(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若甲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乙可以分解成丙,则乙是分子,丙是原子,丁是离子,物质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溶解在水中得到许多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符号为Na+、Cl-。
(3)操作1是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4)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液氧是淡蓝色,所以一段时间后,剩余液态物质的颜色逐渐变为淡蓝色。
(5)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薄膜,氧气能透过薄膜,从而达到分离空气的目的,据此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