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素质评价(答案)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中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碳
B. 重要档案用碳素墨水书写只利用了碳的物理性质
C.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D. 由于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石墨可用于制高铁的电刷
2.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蜂”,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B. 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排放
C.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 循环利用CO2制造合成燃料、肥料等物质
3.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 在煤炉上放一盆水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C. 用干冰制造舞台效果
D. 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应及时通风换气
4.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或装置正确的是(  )
5.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用6B铅笔验证石墨有导电性
B. 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C. 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备二氧化碳
D. 把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以获得少量炭黑
6. 近日,科学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金刚石。次晶金刚石是目前发现的非晶材料中硬度和热导率最高的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次晶金刚石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 次晶金刚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C. 次晶金刚石很坚固,不能燃烧
D. 石墨与次晶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 关于C、CO、CO2三种物质,有下列说法:①三种物质都含有碳元素,都具有还原性;②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③CO可用于冶炼金属,也可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④CO2能产生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⑤《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8. 用如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
B. 只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 由实验①②③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生成
D. 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③
9. 科学家们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实现这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4O+H2O
B. 反应前后共有2种氧化物
C. 该反应可以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方向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改变
10. 我国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已记载有炼锡(锡的元素符号为Sn)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SnO2+2CSn+2CO↑。下列关于该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炼锡方法会污染环境
B. CO在该反应中表现出了还原性
C. SnO2在反应中提供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D. 该化学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
11. 三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本身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乙加入水后盖上瓶盖,振荡后塑料瓶变瘪,说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 若丙的A处黑色粉末变红色,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具有还原性
D. 丙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通入CO,后熄灭A处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玻璃管中
12. 下列选项中的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肥皂水,振荡,静置观察
13.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CO CO2的相互转化,在化学反应上是可行的
B. CO2 CaCO3的相互转化都可以在常温下进行
C. 实现CCO2的转化,都利用了碳的可燃性
D. 实现H2O O2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相同
14. 将CO2、CO、O2、N2 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铜网、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 N2 B. CO2和N2 C. O2和N2 D. CO2和CO
15.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C┄┄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CO→CO2”的基本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C. “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 “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液验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6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9分,第19小题16分,共55分)
16. 从古至今,CO2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CO2的发现
(1)西晋张华著作《博物志》记载:“烧白石作白灰……”,同时生成了CO2。白石主要成分与石灰石相同,白灰主要成分为Ca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仅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这说明该气体具有____________的化学性质。
(3)1773年,拉瓦锡首次通过实验测出了CO2的组成,他测得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 5%~28. 9%。你算出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精确到0. 1%)。
二、CO2的吸收、应用
(4)CO2的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吸收CO2。
②风化岩石中的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转化为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收的CO2与H2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合成甲醇(CH4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B装置能起到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B中b的下端管口要伸到____________;当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试管内气压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一会儿后再打开活塞,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用C装置制取、收集CO2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同时利用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测定和记录木条变化时对应的CO2体积分数,数据见下表。
CO2的体积分数/% 34. 4 36. 3 39. 2 43. 1 44. 3 48. 8 51. 5
木条的燃烧状况 不灭 不灭 火焰变小 火焰变小 熄灭 熄灭 熄灭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检验CO2是否集满,这是利用了CO2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
18. 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所示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若木炭与CuO的反应进行得不彻底,产物中会含有氧化亚铜(Cu2O)。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铜不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作出猜想】(1)红色固体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
③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①取适量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②按图乙连接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全部变红,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时停止加热。
(2)待玻璃管冷却后,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a. 取2. 88 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中,滴入过量的___________,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猜想___________错误
b. 过滤出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2. 08 g 猜想③正确
【拓展与应用】(3)根据上述探究(2)的实验结果可知,2. 88 g红色固体中Cu2O的质量为________g。
19. 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样品,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盐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回答: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40. 0 40. 0 40. 0 40. 0
取稀盐酸质量/g 100. 0 200. 0 300. 0 400. 0
产生气体质量/g 4. 4 8. 8 13. 2 13. 2
(1)在第1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__________(填物质)完全反应了。
(2)列式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
一、1. D 2. B
3. B 点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B错误。
4. B 点拨:制取二氧化碳应用盐酸,不能用硫酸,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A错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正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二氧化碳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D错误。故选B。
5. C
6. D 点拨:次晶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A不正确;次晶金刚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B不正确;次晶金刚石能燃烧,C不正确;石墨与次晶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正确;故选D。
7. C 点拨:C和CO具有还原性,CO2不具有还原性,①错误;②CO和CO2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但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②错误。
8. C
9. D 点拨: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4O+H2O,故A说法正确;反应前后共有2种氧化物,分别为二氧化碳和水,B说法正确;该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该反应可以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方向,故C说法正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D说法错误;故选D。
10. B 点拨:碳夺取了SnO2中的氧,碳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表现出了还原性,被氧化成CO,即CO在该反应中是碳被氧化后的生成物,B说法不正确。
11. C
12. D 点拨: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故A错误;CO2中混有的少量CO不能点燃,故B错误;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因N2也不支持燃烧,故C错误;鉴别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D正确。故选D。
13. C 点拨:C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利用了碳的可燃性;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了碳的还原性,故C说法不正确。
14. B
15. C 点拨:C和CO2的反应是吸热反应,A错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B错误;“CO2→CaCO3”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C正确,H2CO3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CO2与H2CO3的相互转化不能用酚酞试液验证,故D错误;故选C。
二、16. (1)CaCO3CaO+CO2↑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27. 3%
(4)① 光合作用 ②CaCO3+H2O+CO2===Ca(HCO3)2
(5)CO2+3H2CH4O+H2O
17. (1)铁架台;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H2O+CO2↑
(2)随开随制,随关随停(合理即可);液面以下;大于;长颈漏斗中的液体流下来与固体接触(合理即可)
(3)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18. (1)Cu和Cu2O的混合物 (2)稀硫酸;① (3)1. 44
点拨:【拓展与应用】(3)设2. 88 g红色固体中Cu2O的质量为x。
Cu2O+H2SO4===CuSO4+H2O+Cu
144            64
x 2. 08 g-(2. 88 g-x)
= x=1. 44 g
所以2. 88 g红色固体中Cu2O的质量是1. 44 g。
19. 解:(1)稀盐酸
(2)40. 0 g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 2 g。
设40. 0 g石灰石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13. 2 g
= x=30 g
则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5%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点拨:(1)根据第1份和第2份样品的实验对比知,在等量样品中加不同量的稀盐酸时,第2份产生气体的质量增加,则第1份样品测得的数据中,稀盐酸完全反应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2反应热的计算 同步练习 2022-2023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