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专题复习训练-- 燃料与燃烧 (含解析) 仁爱版

2023年中考专题复习训练-- 燃料与燃烧 (含解析) 仁爱版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题:“科技冬奥”是2022年北京冬奥的主要特色。
火炬“飞扬”中藏着两项技术首创:一是将内部燃料从天然气改为更加洁净的氢气;二是火炬外壳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不仅具有“轻、固、美”的特点,而且在1000℃的温度下不会起泡、开裂。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寒道,首次在冬奥历史上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运动员创造更快的成绩提供了保障。
1.构成液氢的微粒是
A.H2 B.H C.H+ D.H2O
2.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耐高温 B.耐腐蚀 C.硬度大 D.密度大
3.当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它同时存在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下列有关跨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作燃料 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分子停止运动 D.是一种与干冰组成不同的物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3月22日是第31届“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影响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饮用、洗涤、灌溉、灭火等都需要水;工业上还通过电解水获取氧气。
自然界中的海水、河水、地下水等需要经过净化后才能被饮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直饮水机能济白来水进一化处理得到在饮水,某处理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4.适合张贴在学校水龙头旁的节水标志是
A. B. C. D.
5.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海水 B.河水 C.地下水 D.蒸馏水
6.对自来水净化为直饮水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罐中颗粒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
B.超滤膜是除去水中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C.紫外灯管照射的作用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D.自来水和直饮水所含水分子的组成不相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含洗涤剂的水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B.工业废水不需要处理就可以直接灌溉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电解水获取H2,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
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 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8.四氯化碳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 C.纯净物 D.盐
9.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A.能导电 B.能燃烧 C.沸点高 D.密度比空气大
10.四氯化碳中碳的化合价为
A.+2 B.+4 C.-4 D.-2
11.四氯化碳灭火的原理不正确的是
A.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气化时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四氯化碳本身不可燃不助燃
从“稠云迷雾”的过去,到现如今的“碧野蓝天”,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到现在大气的漫长演变过程(见下图)。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每个阶段的地球大气都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13.第一个定量探究现在大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家是
A.波义耳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和氧气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B.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现在大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燃烧产物不会产生污染
D.生产生活中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主要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5.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大气中CO2减少的是
A.用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氮肥
B.大力推广使用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
C.大力推广使用干冰实现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D.通过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小题:“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天津大学科学团队制备出二氧化碳加氢的催化剂——Ag/In2O3,该催化剂比In2O3具备更好的催化稳定性。(2021年5月12日《 Green Energy& Environment》)
浙江大学科学团队发现:在尼龙,蚕丝等传统纤维表面涂上——层氧化石墨烯,可形成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一氧化石墨烯纤维。(2021年5月7日《Science》)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首次合成新原子——铀-214。(2021年4月14日《物理评论快报》)
16.In2O3中In的化合价为
A.+5 B.+3 C.0 D.-2
17.氧化石墨烯纤维属于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D.天然材料
18.铀-214的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为214。下列有关铀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核电荷数为92
C.中子数为92 D.铀-214与铀-235属于不同种元素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完成下面小题。
19.CO与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
A.物质用途不同 B.气体密度不同
C.分子质量不同 D.分子构成不同
20.下列有关CO2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灭火 B.C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做气体肥料
C.CO2可用于区分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21.小明设计如图所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在实验③中,若对比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②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③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四氯化碳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 C.纯净物 D.盐
23.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A.能导电 B.能燃烧 C.沸点高 D.密度比空气大
24.四氯化碳中碳的化合价为
A.+2 B.+4 C.-4 D.2
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5.四氯化碳不属于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有机物
26.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
A.能导电 B.能燃烧 C.沸点高 D.密度比空气大
27.四氯化碳中碳的化合价为
A.+2 B.+4 C.-4 D.2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被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转化等途径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汇”(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我国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探索“增汇”的途径,例如:利用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H3OH),有效实现“增汇”。
28.下列做法能实现“减排”的是
①植树造林
②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
③发展核能产业,利用核能发电
④开发利用氢能
⑤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9.下列有关“增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二氧化碳灭火可以实现“增汇”
B.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实现了“增汇”,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C.工业上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压缩封存,用于生产尿素,可以实现“增汇”
D.“减排”和“增汇”并举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缓温室效应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化学链燃烧技术是利用载氧体(金属氧化物)将空气中的氧传输至燃料的新技术,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创新突破口。大气中的CO2还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0.下列措施对实现“碳中和”相违背的是
A.采取低碳生活方式 B.研发低碳清洁技术
C.露天焚烧植物秸秆 D.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31.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会导致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赤潮 D.水华
32.利用化学链燃烧技术捕捉甲烷(CH4)燃烧所产生的CO2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属于可再生能源 B.空气反应器中的反应为
C.化学链燃烧技术中只有CuO可循环使用 D.化学链燃烧技术可实现低能耗获得高纯度的CO2
二、填空题
33.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进入林区禁止带入火种,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写名称);“釜底抽薪”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35.某品牌手机在经历了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后,又迎来了第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
(1)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填序号)产品
A.Ⅰ代 B.Ⅱ代 C.Ⅲ代
(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_____等使其不易生锈;
(3)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 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
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 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
36.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1)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读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
(2)油库、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都要严禁烟火,其原因是什么 _____
37.(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有a.氯化钠b.干冰c.钛合金d.碘元素四种物质,请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每种物质只能选一次)
①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②可用于制造人造骨的是_____;
③用作调味品的是_____;
④缺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是_____;
(2)能源和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天然气、_____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日趋枯竭,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请列举一种新能源:_____。
38.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抗大旱.
(1)抗旱首先要节约用水,下列做法与节约用水不相符的是 ___ (填序号)
A 农业上推广使用滴灌技术
B 洗衣、洗菜、淘米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C 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 关停一些污染大、用水量大、产能低的工厂
(2)人工降雨对抗旱发挥了很大作用.常用的人工降雨剂有碘化银(AgI)和干冰.碘化银属于 ___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主要是利用干冰升华时会 ___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
(3)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装置.其中石英砂的作用是 ___ ,起吸附作用的是 ___ .
三、实验题
39.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B中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编号)。
(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进行_______与干燥的操作,得到的二氧化锰能继续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4)装置C、D、E、F在实验室中都可收集气体,其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__(填字母编号)。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填“a”或“b”)端通入。
(5)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40.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应用价值?(至少答两点)
(2)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
五、计算题
41.现将 12.5g 大理石加入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 二氧化碳的质量。
六、综合应用题
42.碳和碳组成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请认真阅读题目,完成下列问题。
(1)现代生活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碳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g
C碳原子中含有6个中子 D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ⅥA族
(3)吹不灭的蜡烛实验中,蜡烛中混有镁粉。已知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书写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根据上述内容,你对燃烧知识有何新认识_________。
(4)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仪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的必要措施是___________。
②F装置有多种用途。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时,瓶中液体可以是_________。
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5)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5g石灰石样品,把2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0g 第二次加入50g 第三次加入50g 第四次加入50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5g 25g 15g 9g
请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B
【解析】1.液氢为液态的氢气,构成氢气的微粒为氢分子,符号为H2,故选A。
2.A、碳纤维复合材料而且在1000℃的温度下不会起泡、开裂,故耐高温,此选项正确;
B、碳纤维主要成分为碳,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故碳纤维复合材料耐腐蚀,此选项正确;
C、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轻、固、美”的特点,“固”说明硬度大,故C正确;
D、“轻”说明密度小,故D错误;
故选D。
3.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能作为燃料,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此选项正确;
C、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错误;
D、干冰的是液态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故选B。
4.B 5.D 6.D 7.A
【解析】4.A、该标志是循环利用标志;
B、该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
C、该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
D、该标志是禁止火种标志;
故选B。
5.A、海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物质,是混合物;
B、河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物质,是混合物;
C、地下水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物质,是混合物;
D、蒸馏水只含有水,是纯净物;
故选D。
6.A、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碳罐中颗粒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正确;
B、超滤膜是利用孔洞大小除去水中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正确;
C、紫外线可使蛋白质变性,紫外灯管照射的作用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正确;
D、自来水和直饮水所含水分子都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是同种分子,错误;
故选D。
7.A、用含洗涤剂的水洗去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为小油滴形成乳浊液除去,正确;
B、工业废水不处理就直接灌溉会污染植物,错误;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错误;
D、水中不含有氢分子,电解水获取氢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错误;
故选A。
8.C 9.D 10.B 11.A
【详解】1.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选项不正确;B、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选项不正确;C、四氯化碳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正确;D盐一般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纯净物。故选C。
2.四氯化碳能用来灭火,故说明其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 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密度比空气大,故选D。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1)×4=0,x=+4,故选B。
4.A、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性质,是不能降低的,此选项表述不正确;B、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 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四氯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故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此选项表述正确;C、液态四氯化碳迅 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此选项表述正确;D、四氯化碳能用来灭火主要利用了其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此选项表述正确。故选A。
12.C 13.D 14.D 15.C
【解析】12.每个阶段的地球大气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C。
13.第一个定量探究现在大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家是拉瓦锡,故选D。
14.A. 臭氧和氧气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此选项错误;B. 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现在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此选项错误;C.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会产生污染,此选项错误;D. 生产生活中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主要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故选D。
15.A. 用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氮肥,可减少大气中的CO2,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大力推广使用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可减少大气中的CO2,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大力推广使用干冰实现人工增雨,干冰发生升华,使得大气中的CO2增多,此选项符合题意;D. 通过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可减少大气中的CO2,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B 17.C 18.B
【详解】(1)设In的化和价为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x=+3,故选:B。
(2)氧化石墨烯纤维是在尼龙(合成材料),蚕丝(天然材料)等传统纤维表面涂上一层氧化石墨烯(无机非金属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选:C。
(3)A、铀带“钅”属于金属元素,A错误。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为92,故核电荷数为92,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214-92=122,C错误。
D、轴-214与铀-235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D错误。
故选:B。
19.D 20.A 21.C
【解析】19.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与用途、密度、分子质量无关,故选D。
20.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其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A表述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因此二氧化碳可用做气体肥料,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述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水,根据是否有沉淀生成,可将两者区分开,C表述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可用于人工降雨,D表述正确。
故选A。
21.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①中的稀醋酸呈酸性,②中的水成中性,③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因此①③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红,A表述正确;
B、对比②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结合①,进一步说明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B表述正确;
C、实验②③组成了对比实验,②是对照组,③是实验组,只有结合两组的实验现象,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因此实验②不能省略,C表述错误;
D、③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纸花变红,D表述正确。
故选C。
22.C 23.D 24.B
【解析】22.由四氯化碳的化学式为CCl4知其属于纯净物,由碳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知其不属于单质,氧化物和盐,故选C
23.由题干信息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知其不能燃烧,沸点低,能导电无法判断,密度比空气大,故选D
24.由四氯化碳的化学式为CCl4知氯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知碳的化合价为+4,故选B
25.A 26.D 27.B
【解析】25.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Cl4由两种元素组成,则不属于单质;CCl4由C、Cl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属于纯净物,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故选A;
26.四氯化碳能灭电器火,则证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不能燃烧;
四氯化碳能迅速汽化则证明沸点低;
四氯化碳能迅速覆盖在火焰上,证明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27.设四氯化碳中C的化合价为x,Cl的化合价为-1价
则x+(-1)×4=0,x=+4,故C的化合价为+4价;
故选B。
28.A 29.A
【分析】28.①植树造林可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能实现“减排”。
②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可减少汽油使用,能实现“减排”。
③发展核能产业,利用核能发电,可以减少煤炭燃烧,能实现“减排”。
④开发利用氢能,氢气燃烧不会放出二氧化碳,能实现“减排”。
⑤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但不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能实现“减排”。
①②③④可以实现“减排”,故选A。
29.A、用二氧化碳灭火不能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不能实现“增汇”,错误。
B、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实现了“增汇”,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正确。
C、工业上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压缩封存,用于生产尿素,对二氧化碳实现了转化,可以实现“增汇” 。正确。
D、“减排”和“增汇”并举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缓温室效应,正确。
故选A。
30.C 31.A 32.D
【解析】30.A. 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B. 研发低碳清洁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符合题意;
C. 露天焚烧植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与实现“碳中和”相违背,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故选A;
32.A.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为传统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B. 由图可知,空气反应器中的反应为Cu2O和氧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错误;
C.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只有CuO、Cu2O均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错误;
D. 由图可知,化学链燃烧技术可以分离出二氧化碳气体,可实现低能耗获得高纯度的CO2,正确;
故选D。
33. 清除可燃物 开垦烧荒、吸烟
【详解】灭火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故填:清除可燃物;开垦烧荒、吸烟
34. 氧化钙(或过氧化钙) 清除可燃物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详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钙(或过氧化钙);“釜底抽薪”就是将锅底的柴拿走,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闻到香气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5. A; 水; AB
【详解】(1)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Ⅱ代的不锈钢外壳,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属于纳米材料;
(2)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水同时接触。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水等使其不易生锈;
(3)A.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金刚石的硬很大,则它是一种超硬物质,正确;
B.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金刚石是碳原子构成的,则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正确;C.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为固态,错误;
D.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金刚石是碳原子构成的,则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错误。综上所述:选择AB。
36. 移走可燃物 油库、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
【详解】(1)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填:移走可燃物。
(2)油库、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例如油分子、面粉颗粒等,这些可燃物遇到明火容易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就能发生爆炸;故填:油库、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
37. b c a d 煤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详解】(1)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是的干冰;
②由于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
③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可用作调味品;
④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故填:煤;太阳能(答案合理即可);
38. C 盐 吸收 过滤 活性炭
【详解】(1)农业上推广使用滴灌技术、洗衣、洗菜、淘米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关停一些污染大、用水量大、产能低的工厂等措施能够节约用水,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故填:C.
(2)碘化银属于盐,干冰升华时会吸收热量.故填:盐;吸收.
(3)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装置,其中石英砂的作用是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起吸附作用的是活性炭.故填:过滤;活性炭.
39. 分液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B 2H2O22H2O+O2↑ 过滤 E a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详解】(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反应后过滤、干燥,所得到的二氧化锰能继续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故答案为2H2O22H2O+O2↑;能;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E;a;
(5)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0.(1)答:由于化学纤维的工业的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漂亮的衣服;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等;
(2)答:燃烧着的可燃物当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火焰就会熄灭。用扇子扇火会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所以,不论是炉火还是燃蜡用扇子扇时都会降低温度。不过,扇子扇燃蜡时,空气流动带走的热量会使其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炉火的着火面积大,热量多,用扇子扇时不能使它们温度迅速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由于空气流通,使氧气供给更充分,所以,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蜡烛火焰却一扇就灭。
【解析】(1)
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漂亮的衣服;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如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2)
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而煤火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
41.4.4g
【详解】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00g×7.3% x
x=4.4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4.4g。
点睛:在计算时所使用物质的质量必须为纯净物的质量,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必须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2. CO2 B 2Mg+CO2C+2MgO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AD 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下 B 14.6%
【详解】(1)“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化学式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B说法错误;
C、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6,故C说法正确;
D、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ⅥA族,故D说法正确;
(3)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为:2Mg+CO2C+2MgO;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能发生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4)①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A,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可选择D;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的必要措施是:长颈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下;
②F装置有多种用途,用于气体干燥、除杂时,气体应从长管进入;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时,瓶中液体可以是烧碱溶液;
(5)设参加反应氯化氢的质量为x,第一次加入50g稀盐酸,消耗45g-35g=10g碳酸钙
x=7.3g;
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4.6%。
【点睛】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中考专题复习训练-- 金属 (含解析) 粤教版

下一篇:专题六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下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