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晶体 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2O 的稳定性大于 H2S,是因为 H2O分子间存在氢键
B.1~36 号元素中,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是 Cr
C.主族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一定越大
D.1 mol丙酮()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8NA
2.下面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中,由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环中,最小环上有6个碳原子
B.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相等的Cl-共有6个
C.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周围紧邻6个Cl-
D.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12个CO2分子
3.科研人员制出了由18个碳原子构成的环碳分子(如图示)。对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互为同素异形体 B.硬度大、熔点高
C.与乙炔互为同系物 D.是一种共价晶体
4.A、B、C、D 是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A、C 原子最外层均有一个空轨道,B、D 原子均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且 B 原子核外有 5 种不同能量的电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的氧化物属于分子晶体 B.B 的氯化物属于弱电解质
C.C 的氧化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D.D 的单质中含有非极性键
5.干冰本是分子晶体,但在40GPa的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时,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沸点 B.原子晶体干冰易气化,可用作制冷剂
C.分子晶体干冰硬度大,可用于耐磨材料 D.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2molC-O键
6.三氯化铁常温下为固体,熔点282℃,沸点315℃,在300℃以上易升华。易溶于水,也易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据此判断三氯化铁晶体是
A.金属晶体 B.离子晶体 C.分子晶体 D.原子晶体
7.已知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晶体中含有个键
B.金刚石中含有的键数目为
C.冰中含有的氢键数目为
D.晶体中键数目为
8.下列物质中,由极性分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晶体是
A.SiO2 B.CaCl2 C.HCl D.CO2
9.下列变化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二氧化碳变成干冰
C.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D.碘溶于酒精
10.下表给出几种氯化物的熔点和沸点:
NaCl MgCl2 AlCl3 SiCl4
熔点/℃ 801 714 190 -70
沸点/℃ 1413 1412 180 57.57
有关表中所列四种氯化物的性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氯化铝在加热时能升华
②四氯化硅在晶态时属于分子晶体
③氯化钠晶体中粒子之间以离子键结合
④氯化镁的熔沸点比氯化钠低,主要是受堆积方式、键的极性、晶格能等影响
A.仅② B.仅③④ C.仅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某无机化合物的二聚分子结构如图,该分子中A、B两种元素都是第三周期的元素,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式是Al2Cl6
B.不存在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C.在固态时所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
D.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12.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发现并证明碳有新的单质形态C。存在。后来人们又相继得到了C70、C76、C90、C94等另外一些球碳分子。21世纪初,科学家又发现了管状碳分子和洋葱状碳分子,大大丰富了碳元素单质的家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熔点:C60<C70<C90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C60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每个C60分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等距离的C60分子有8个
D.金刚石、C60、C70、管状碳和洋葱状碳一定条件下都能燃烧
1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与晶体类型均相同的是
A.、 B.、
C.、 D.、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Cl、HBr、 HI的熔点沸点升高与范德华力大小有关
B.H2O的熔点沸点大于H2S的是由于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C.乙醇与水互溶可以用相似相溶原理解释
D.甲烷可与水形成氢键这种化学键
二、填空题
15.混合型晶体
(1)混合型晶体的概念
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同时还存在类似金属键的作用力,兼具共价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特征的晶体,称为混合型晶体。
(2)石墨的结构模型
石墨结构中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
①结构特点——层状结构
a.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的,同层内碳原子采取_______杂化,以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结构,层内的碳原子的核间距为142 pm,层间距离为335 pm,层与层之间靠_______维系。
③石墨的二维结构内,每个碳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2p电子,它的原子轨道垂直于碳原子平面。
④由于所有的p轨道相互平行而且_______,使p轨道中的电子可在整个碳原子平面中运动。因此,石墨有类似金属晶体的_______,而且,由于相邻碳原子平面之间相隔较远,电子不能从一个平面跳跃到另-一个平面,所以石墨的导电性只能沿石墨平面的方向。
②晶体类型:石墨晶体中,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和_______,属于_______。
③性质:熔点很_______、质软、易_______等
16.近年来,我国秋冬季雾霾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硫酸盐气溶胶作为PM2.5的主要构成成分,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元凶。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利用水催化促进硫酸盐形成的化学新机制。如图所示:
(1)NO2和SO2作为大气初期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来自_____。
(2)电子传递可以促进HSO中O—H键的解离,进而形成中间体S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3)通过“水分子桥”,处于纳米液滴中的SO或HSO可以将电子快速转移到周围的气相NO2分子。观察图示可知“水桥”主要靠____形成。写出HSO与NO2间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4)亚硝酸(HNO2)是一种弱酸,酸性比醋酸稍强,极不稳定,只能存在于稀的水溶液中,加热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一种强酸和一种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结合题中信息,请写出一种鉴别NaNO2和NaCl的方法:_____。
三、实验题
1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可比较HNO3、H2CO3、H2SiO3的酸性强弱,进而比较氮、碳、硅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供选择的试剂:稀硝酸、稀硫酸、碳酸钙固体、碳酸钠固体、硅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2)锥形瓶中装有某可溶性正盐,a中所盛试剂为___________。
(3)装置B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装置C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证明碳、氮、硅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6)写出碳、氮、硅三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
(7)写出碳、氮、硅三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8.研究发现,氨硼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为正交晶系结构,晶胞参数分别为a pm、b pm、c pm,α=β=γ=90°。氨硼烷的2×2×2超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氨硼烷晶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g·cm 3(列出计算式,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19.两种含硅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1)这两种含硅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I的晶胞参数为a pm,则I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3)II的晶胞参数为b pm,Si和P的原子半径分别为r1 pm和r2 pm,则II的空间占有率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是强弱有关,与氢键无关,则H2O的稳定性大于H2S,与O-H键比S-H键的键能大小有关,故A错误;
B.1~36 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则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核外电子数为24,为Cr元素,是在第四周期第ⅥB族,故B正确;
C.元素的电负性大,第一电离能不一定大,如N元素的电负性小于氧元素的电负性,但N元素原子2p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O元素,故C错误;
D.丙酮分子含有6个C-H键、2个C-C键、1个C=O键,分子中含有9个σ键,因此1 mol丙酮分子中含有9 mol σ键,含有σ键的数目为9 NA,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A.金刚石网状结构中,每个碳原子含有4个共价键,由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环中,最小的环上有6个碳原子,故 A 正确;
B.氯化钠晶胞中,钠离子配位数为6,所以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的氯离子个数为6,故 B 正确;
C.氯化铯晶体中,铯离子的配位数是8,所以故每个Cs+周围紧邻8个Cl-,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晶体属于面心立方,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紧邻二氧化碳分子个数为,故 D 正确;
故选C。
3.A
【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环碳分子与碳60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正确;
B.由结构简式可知,环碳分子是由分子构成的硬度小、熔点低的分子晶体,故B错误;
C.由结构简式可知,环碳分子是单质,与乙炔结构不同,不可能互为同系物,故C错误;
D.由结构简式可知,环碳分子是由分子构成的硬度小、熔点低的分子晶体,故D错误;
故选A。
4.B
【分析】B原子核外有5种不同能量电子,说明B原子有5个能级,即1s、2s、2p、3s、3p,故B位于第三周期,因为B、C、D原子序数递增且为短周期,故C、D也位于第三周期,第三周期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有:1s22s22p63s23p1和1s22s22p63s23p5,即Al和Cl,故B为Al,D为Cl,C最外层有一个空轨道,此空轨道只能为3p,故C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即C为Si,A能层可能为两层或一层,若为一层则不可能存在空轨道,故A为两层,且空轨道为2p,即A排布式为1s22s22p2,故A为C。
【详解】A.C的氧化物为CO或CO2,两者均为分子构成,故其固态为分子晶体,A正确;
B.AlCl3溶于水完全电离产生Al3+、Cl-,故AlCl3为强电解质,B错误;
C.SiO2中Si与O之间为共价键,即SiO2只含共价键,故为共价化合物,C正确;
D.Cl2中两个Cl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故两者之间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即为非极性共价键,D正确;
故答案选B。
5.A
【详解】A.原子晶体具有很高的熔、沸点,故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沸点,A正确;
B.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沸点,不易气化,不可用作制冷剂,B错误;
C.原子晶体硬度大,所以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于耐磨材料,C错误;
D.原子晶体干冰中,1个C原子形成4个C-O键,故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molC-O键,D错误;
故答案为A。
6.C
【详解】根据三氯化铁常温下为固体,熔点282℃,沸点315℃,在300℃以上易升华。易溶于水,也易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等性质推知三氯化铁晶体为分子晶体;C正确;
正确选项C。
7.D
【详解】A.二氧化硅的物质的量为,而二氧化硅中含有硅氧键,故应含个硅氧键,故A错误;
B.(即)金刚石中含有原子,在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与4个C原子相连,每个键为2个C原子所共用,键数为,故B错误;
C.冰的物质的量为,1个水分子形成4个氢键,每个氢键为2个水分子所共用,故冰含有的氢键数目为,故C错误;
D.1个分子中含有2个键,故晶体中含有键的数目为,故D正确;
答案选D。
8.C
【详解】SiO2形成的是原子晶体(共价晶体),CaCl2形成的是离子晶体,HCl与CO2形成分子晶体,其中CO2是非极性分子,HCl是极性分子;
故本题选C。
9.C
【详解】A.碘升华时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不破坏共价键,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变为干冰,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而共价键未被破坏,B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电离产生氢离子、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C符合题意;
D.碘溶于酒精,碘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而共价键未被破坏,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0.D
【详解】①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lCl3的熔沸点较低,则AlCl3属于分子晶体,加热时能升华,①项正确;
②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SiCl4的熔沸点较低,则SiCl4是分子晶体,②项正确;
③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NaCl的沸点为1465℃,则属于离子晶体,粒子之间以离子键结合,③项正确;
④氯化镁的熔沸点比氯化钠的低,并且都属于离子晶体,所以主要是受堆积方式、键的极性、晶格能等影响,④项正确;
②③④正确;
答案选D。
11.D
【详解】A.将二聚分子变成单分子,得BA3化学式,根据两种元素都处于第三周期,可能是PCl3 或AlCl3,而在PCl3所有原子已达稳定结构,形成二聚分子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可能是AlCl3,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Cl6,A正确;
B.该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的二聚分子,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存在离子键,只存在Cl-Al键,Cl与Cl之间没有形成非极性共价键,所以也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B正确;
C.该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的形成的二聚分子,属于共价化合物,是分子晶体, C正确;
D.该化合物是无机化合物的二聚分子,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存在离子键,也不是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D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A.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点就越高,则熔点:C60<C70<C90,故A正确;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能量,则石墨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正确;
C.以晶胞顶点上的C60为例,与之距离最近的分子在相邻3个面的面心上,顶点C60分子被8个晶胞共用,相邻的2个晶胞共用1个面心C60分子,所以有=12个分子与其等距且最近,故C错误;
D.金刚石、C60、C70、管状碳和洋葱状碳都是碳的单质,都能与O2发生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C选项。
13.C
【详解】A.NaCl中只有离子键,NaOH中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两者都是离子晶体,A不符合题意;
B.SiO2、SO2中都只有极性共价键,SiO2是共价晶体,SO2是分子晶体,B不符合题意;
C.Na2CO3、KClO3中都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二者都是离子晶体,C符合题意;
D.H2O2中含有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H2O2是分子晶体,Na2O2是离子晶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详解】A.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HCl、HBr、HI三种物质形成的晶体均是分子晶体,其熔点沸点升高与范德华力大小有关,故A正确;
B.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H2O的熔点沸点大于H2S的沸点,故B正确;
C.乙醇和水都是极性分子,因此乙醇与水互溶可以用相似相溶原理解释,故C正确;
D.C的非金属性较弱,不能形成氢键,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5.(1) 共价键 范德华力
(2) sp2 共价键(σ键) 平面六元并环 范德华力 3 相互重叠 导电性 共价键 金属键 范德华力 混合晶体 高 导电
【解析】略
16. 自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 HSO3- + NO2 = SO3- + HNO2 氢键 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 3HNO2HNO3+2NO↑+H2O 用pH试纸分别测二种溶液的pH,pH>7的为NaNO2溶液,pH=7的为NaCl溶液
【详解】(1) NO2和S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故答案为: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
(2)由图可知,HSO中O—H键的解离过程为:HSO和NO2反应得到SO和H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3- + NO2 = SO3- + HNO2,故答案为:HSO3- + NO2 = SO3- + HNO2;
(3)由图可知,“水桥”主要靠“虚线”即氢键形成,由图可知,反应物有HSO、H2O、NO2,生成物有HSO4-和HNO2,即HSO与NO2间发生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故答案为:氢键;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
(4)红棕色的气体为NO2,HNO2中N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加热的产物之一为NO,NO种N元素化合价为+2价,加热发生歧化反应,则强酸应为HNO3,结合原子守恒可得HNO2加热发生的反应为:3HNO2HNO3+2NO↑+H2O,故答案为:3HNO2HNO3+2NO↑+H2O;
(5)HNO2是一种弱酸,则NaNO2溶液因NO2-的水解而显碱性,NaCl溶液显中性,所以可用pH试纸分别测二种溶液的pH,pH>7的为NaNO2溶液,pH=7的为NaCl溶液,故答案为:用pH试纸分别测二种溶液的pH,pH>7的为NaNO2溶液,pH=7的为NaCl溶液。
17.(1)分液漏斗
(2)稀硝酸
(3)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吸收气体中硝酸
(4) 硅酸钠溶液 SiO+CO2+H2O=H2SiO3↓+CO
(5)N>C>Si
(6)NH3>CH4>SiH4
(7)NH3>SiH4>CH4
【分析】a中装有硝酸,装置A中装有碳酸钠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装置B中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挥发的硝酸,装置C中装有硅酸钠溶液,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生成硅酸沉淀,由此比较出酸性:HNO3>H2CO3>H2SiO3。
(1)
由图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
(2)
由分析可知,a中所盛试剂为稀硝酸;
(3)
由分析可知,装置B所盛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硝酸;
(4)
由分析可知,装置C中装有硅酸钠溶液,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硅酸沉淀,离子方程式为SiO+CO2+H2O=H2SiO3↓+CO;
(5)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酸性:HNO3>H2CO3>H2SiO3,则非金属性:N>C>Si;
(6)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碳、氮、硅三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H3>CH4>SiH4;
(7)
NH3中含有氢键,其沸点较高,CH4和SiH4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则沸点:NH3>SiH4>CH4。
18.
【详解】在氨硼烷的2×2×2的超晶胞结构中,共有16个氨硼烷分子,晶胞的长、宽、高分别为2a pm、2b pm. 2c pm,若将其平均分为8份可以得到8个小长方体,则平均每个小长方体中占有2个氨硼烷分子,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pm、b pm、c pm ,则小长方体的质量为,小长方体的体积为abc×10-30 cm-3,因此,氨硼烷晶体的密度ρ= 。
19.(1) SiB6 SiP
(2)×1030
(3)×100%
【详解】(1)I中8个Si原子位于顶点、6个B原子均在体内,则晶胞中Si原子数为8×=1;B原子数为6,则化学式为SiB6;
II中8个Si原子位于顶点、6个Si原子位于面心,4个P原子均在体内,则晶胞中Si原子数为8×+6×=4,P原子数为4,则该晶体化学式为SiP;
(2)由(1)可知:I的晶胞质量为,晶胞体积V=a3×10-30 cm3,则I的密度ρ=;
(3)晶胞II中8个Si原子位于顶点、6个Si原子位于面心,4个P原子均在体内,则Si原子数为晶胞中Si原子数为8×+6×=4,P原子数为4,Si、P原子的总体积V1=,晶胞的体积V=b3 pm3,则晶胞II中原子的空间占有率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