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3分)以下数据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
A.人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30次
B.人食指的指甲宽度约为1c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40℃
2.(3分)为抗击疫情,口罩生产厂家竭力提高口罩的产能。如图为全自动一次性口罩生产线的局部图,口罩由传送带匀速传送。关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口罩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传送带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口罩相对于生产线上用于加工的机器是静止的
D.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
3.(3分)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轨迹被频闪相机拍下(每隔0.02s发生一次曝光留下物体影像),从两物体运动的轨迹来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的平均速度较大
B.乙物体的运动更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C.乙物体的平均速度较大
D.在这段运动路程中,乙物体所用的时间是0.08s
4.(3分)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5.(3分)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6.(3分)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37℃与39℃的就诊者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9℃ B.37℃和38.5℃ C.37℃和37℃ D.38.5℃和39℃
(多选)7.(3分)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温度不变,所以不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海波,因为海波是非晶体
8.(3分)甲、乙、丙的示意图形象反映了物质常见的三种物态分子排列,在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液泡上蘸了25℃的酒精,酒精蒸发,完成下题。
酒精蒸发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从甲状态变成乙状态
B.从乙状态直接变成丙状态
C.从甲状态变成丙状态
D.从丙状态变成甲状态
9.(3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10.(3分)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要圆形的
C.小孔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D.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1.(3分)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出“人能看到未点亮灯泡”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12.(3分)如图是甲、乙两车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向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且开始运动后8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m,则下列符合条件的选项为 ( )
A.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B.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C.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D.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二、填空作图题(每空1分,其中第18题和第19题的作图各3分,共26分)
13.(4分)“校园歌手”的比赛现场,吉它手弹奏电吉它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美妙的歌声是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观众根据声音的 就能判断是哪位歌手;挂在音箱附近的彩色气球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
14.(4分)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15.(5分)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小组利用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由水的沸点判断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2)若有其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分析图象可知:这两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 ,若要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
16.(2分)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荫”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影子;而“楼台倒影”则属于 成像。
17.(3分)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右图,旁边的同学从侧面看去,比较亮的是 ,这是因为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其表面时发生了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此时光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3分)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茁壮成长,小宇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过A点画出放置的平面镜。
19.(5分)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竖直放置平面镜。小赵同学到鞋店买鞋,他站在镜子前看试穿新鞋的效果,如图所示。
(1)画出代表新鞋的点A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小赵向后退了几步,新鞋在镜中像的大小 ,像与新鞋的距离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解析题(共6分)
20.(6分)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10m/s的平均速度前往距离基地144km远的海域进行探测。到达目的地后,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所示,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为4s,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2)海底的深度。
四、实验探究题(第21题和第22题每空2分,第23题6分,共32分)
21.(12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上下滑。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sAB= cm,tBC= s,vAC= m/s。
(3)如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4)小明发现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太短,实验操作时很难准确记录,你认为可采取的措施是 。
22.(14分)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 。
(2)他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在探究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 cm;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 。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23.(6分)小刚每天走路上学,小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利用学校的200米跑道,粗略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请你帮小刚设计一个合理方案(不使用任何器材),方案中记录的量要用字母表示。
(1)方案(写出各步骤的具体操作): 。
(2)用题目中所给条件及所记录的量,写出学校到家的路程表达式:s=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人食指指甲宽度在1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解答】解:A、口罩相对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传送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口罩相对于生产线上用于加工的机器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口罩相对于传送带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3.【解答】解:AC、由图象可知,甲乙的路程s相同,t甲>t乙,由v=可知,v甲<v乙,故A错误,C正确;
B、由图示可知,物体甲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不相等,越来越大,则乙做变速运动;故B错误;
D、由图示可知,甲的运动时间t甲=0.02s×5=0.1s,乙的运动时间t乙=0.02s×3=0.06s,故D错误;
故选:C。
4.【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
故选:A。
5.【解答】解:A、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对噪声没有影响,符合题意;
C、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解答】解: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为38.5℃;
由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可知: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向下甩一下,如果没有甩,直接测病人的体温,如果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体温计示数高,则准确;如果比体温计原来示数低,则仍然是原来的示数;所以第一个人的测量结果为38.5℃,第二个人的测量结果为39℃,故D正确。
故选:D。
7.【解答】解:如图,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蜡烛。
AD、甲是海波,在0~4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海波是固态;故A正确、D错误;
BC、在4~8min,吸收热量,进行熔化,海波的熔点是48℃,海波固液共存,故B错误、C正确;
故选:AC。
8.【解答】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间间隙决定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气体则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所以甲图表示的是液体,乙图表示的是固体,丙图则表示的是气体。蒸发现象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A、是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故A不合题意;
B、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故C符合题意;
D、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解答】解:
A、自制简易冰箱是通过水的蒸发吸热来保持食物处于低温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把鱼埋在冰粒中,一是利用了冰温度较低的特点,二是冰熔化会吸热,从而保持鱼新鲜,故B不符合题意;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来保存蔬菜的,故C符合题意;
D、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解答】解:A、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A不正确;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不一定是圆形的,故B不正确;
C、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成的像可能比物体大,也可能比物体小,故C不正确。
D、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点亮的灯泡属于光源,会发出光线,未点亮的灯泡会反射点亮的灯泡的光线,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人看到了未点亮的灯泡。
故选:C。
12.【解答】解:(1)由图象知:对应同一时间t(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5m、2m、1m;由速度公v=可知,va>vb>vc;
由题意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可能是a、b,也可能是b、c;﹣﹣﹣﹣﹣﹣①
由s﹣t图象知,t=8s时,Sa﹣Sb=10m﹣4m=6m>5m,Sa﹣Sc=10m﹣2m=8m>5m,Sb﹣Sc=4m﹣2m=2m<5m;可见甲一定是a,乙可能是b、c,﹣﹣﹣﹣﹣﹣②
综合①②可知,甲一定是a,乙可能是b、c
故选:B。
二、填空作图题(每空1分,其中第18题和第19题的作图各3分,共26分)
13.【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用手指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也就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听歌时,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判断出是哪位歌手;
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音色;能量。
14.【解答】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冬季,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15.【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水在加热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其沸点为98℃;
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所以当时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2)由图可知,水的初温相同,造成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要想解决加热时间过长的问题应采用的措施为:减少水的质量(或采用初温较高的水来做实验)。
故答案为:(1)98;不变;小于;(2)水的质量不同;减少水的质量(或采用初温较高的水来做实验)。
16.【解答】解:(1)“浓荫”是树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2)“楼台倒影”是楼台通过水面所成的虚像,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平面镜;
17.【解答】解: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此时光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白纸;漫反射;遵循。
18.【解答】解:连接AB,此线即为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一条线段与法线垂直,该线段的位置即为镜子的位置。
如下图:
19.【解答】解:(1)作足尖A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即为代表新鞋的点A在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所示:
(2)因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所以,小赵向后退了几步,新鞋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小赵向后退了几步,小赵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因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大,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之变大,则像与新鞋的距离变大。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不变;变大。
三、解析题(共6分)
20.【解答】解:(1)由v=可得,测量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t===14400s。
(2)超声波从海面处传到海底的时间:
t′=t总=×4s=2s,
由v=可得,海底深度:
h=s′=v′t′=1500m/s×2s=3000m。
答:(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为14400s;
(2)海底的深度为3000m。
四、实验探究题(第21题和第22题每空2分,第23题6分,共32分)
21.【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4.00dm=40.0cm,BC段所用时间为tBC=1s,
AC段的距离是sAC=10.00dm﹣1.00dm=9.00dm=0.900m,AC段所用时间为tAC=3s,
所以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vAC===0.3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v=,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太短,说明小车运动速度太快,斜面的倾角太大,可减小斜面的倾角。
故答案为:(1)v=; (2)40.0;1;0.3;(3)大; (4)减小斜面的倾角。
22.【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所以应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
(3)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60cm。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说明出现两个像,是因为玻璃板太厚,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两次成像,造成蜡烛的像有重影。
故答案为:(1)相同;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60;(4)不能;平面镜成的是虚像;(5)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在玻璃板前后两表面均发生光的反射、成像。
23.【解答】解:(1)小刚沿着跑道走一圈,数出所走的步数n0,算出一步的长度L,则L=,然后小刚数出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步数n;
(2)则学校到家的距离为s=nL=n。
故答案为:(1)小刚沿着跑道走一圈,数出所走的步数n0,算出一步的长度L,则L=,然后小刚数出从学校到家所走的步数n;(2)n。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