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北京专用)-24科学探究题
一、科学探究题
1.(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实验小组同学对影响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在电解水实验时添加适量酸或碱可增加水的导电性。
【进行实验】
配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电压/V 8 8 x 12 12 12 16 16 16
NaOH溶液浓度/% 2.5 5.0 10.0 2.5 5.0 10.0 2.5 5.0 10.0
电解时间/s 1366 753 464 703 395 237 458 244 150
氧气体积/mL 9.2 9.3 9.8 9.8 9.8 10.0 10.0 10.0 10.0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配置了10.0% NaOH溶液,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2)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得到氧气的玻璃管是______(填“a”或“b”)。
(3)依据实验数据可推知②比①的电解水反应速率大,理由是______。
(4)③中x为______。
(5)由上述三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反思与交流】
(6)你还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_。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实验小组探究用乙醇溶液提取紫甘蓝色素的最佳条件。
【查阅资料】
紫甘蓝色素在pH为1~14的溶液中颜色变化如下、
pH 1-2 3~4 5 6 7 8 9~11 12 13~14
颜色 红色 粉红色 紫红色 紫色 蓝色 蓝绿色 绿色 黄绿色 黄色
【进行实验】
Ⅰ、紫甘蓝预处理新鲜紫甘蓝切碎,干燥至恒重,粉碎后得到紫甘蓝粉末,低温避光保存备用。
Ⅱ、配制提取液用乙醇和水配制体积分数分别为20%、30%、40%的乙醇溶液,并调节pH。
Ⅲ、探究紫甘蓝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
实验一:称取5份0.5g紫甘蓝粉末放入小烧杯中,分别加入10mL乙醇溶液,浸泡1小时,过滤,取清液,测定不同条件下清液的吸光度(吸光度越高代表提取效果越好)。
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pH 乙醇的体积分数/% 提取温度/℃ 吸光度
① 1 20 50 1.40
② 3 20 50 0.95
③ 5 20 50 0.80
④ 1 30 50 1.75
⑤ 1 40 50 1.17
实验二:称取10份0.5g紫甘蓝粉末放入小烧杯中,分别加入pH为1、体积分数为30%的乙醇溶液。其中5份在不同温度下提取2小时,另外5份在50°C提取不同时间,测定清液的吸光度,分别得到图1、图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室配制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A.
B.
C.
D.
E.
F.
(2)实验一设计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3)依据①④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由图1可知,提取紫甘蓝色素的最佳温度是______°C。
【反思与评价】
(5)由图2可知,提取2小时之后,吸光度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6)利用紫甘蓝色素溶液区分NaCl溶液和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实验小组的同学开展活性炭脱色效果的研究。脱色效果以过滤后滤液颜色为参照。
【查阅资料】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炭活化:将活性炭放入坩埚中,盖上盖子,放进马弗炉中加热至900°C并保温6h。
【进行实验】用活性炭对某品牌的陈醋进行系列脱色实验,每次实验量取5mL深褐色陈醋,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活性炭质量/g 振荡时间/s 静置时间/min 滤液颜色
① 0.2 30 6 褐色
② 0.3 30 60 淡黄色
③ 0.4 30 60 近无色
④ 0.5 0 5 淡黄色
⑤ 0.5 0 8 近无色
⑥ 0.5 0 10 无色
⑦ 0.5 30 5 无色
⑧ 0.5 30 8 无色
⑨ 0.5 30 10 无色
【解释与结论】
(1)量取陈醋时,应选用______(填“10”“50”或“100”)mL量筒。
(2)⑦比③的脱色效果好,其原因是_________。
(3)依据实验④-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4)依据实验数据,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振荡比不振荡,活性炭脱色效果好”的结论,依据的实验是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继续实验,发现活化后的活性炭能明显提高脱色效率,其实验操作为:量取5.0mL深褐色陈醋,______。
4.(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维生素C(C6H8O6),又称为抗坏血酸,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放置会被氧化成微黄色。实验小组同学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和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
I、探究推生素C的性质
【进行实验】
实验1:取少量维生素C溶于水,测得pH<7。
实验2:向少量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少量Na2CO3,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1可知,维生素C具有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实验2,生成的无色气体是______。
Ⅱ、探究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
【进行实验】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维生素C溶液,加入等量淀粉和等量不同pH的缓冲溶液,用相同浓度的碘溶液对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实验结束时维生素C含量与初始值之比。
实验序号 温度/℃ 放置时间/h 缓冲溶液的pH 实验结束时维生素C含量与初始值之比
1 30 5 3.5 95.1%
2 50 5 3.5 59.4%
3 70 5 3.5 37.7%
4 30 20 3.5 82.6%
5 30 50 3.5 52.4%
6 30 5 5 93.2%
7 30 5 6.5 91.0%
8 30 5 8 70.4%
【解释与结论】
(3)实验结束时,维生素C含量与初始值之比越高说明稳定性越______(填“强”或“弱”)。
(4)探究缓冲溶液的pH对维生素C稳定性影响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5)对比实验1、2、3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6)根据实验的数据,请你为保存、烹饪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出合理建议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青团是一种传统美食,家庭制作时常出现蒸制后变黄的现象。兴趣小组探究了影响青团颜色的因素。
【查阅资料】
①艾 含大量叶绿素,汁水可使青团着色。叶绿素不稳定,易被氧化、酸化变色。
②NaHCO3可以与植物细胞中酸性物质反应,阻碍叶绿素分解,使青团保持鲜亮的绿色。
【进行实验】
取等体积鲜榨艾草汁,分别加入等质量糯米粉中,搅拌,揉制成大小相同的糯米团,蒸制后观察青团颜色。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NaHCO3添加量/g 蒸制火候 蒸制时间/min 是否蒸熟 青团颜色
① 0 大火 15 是 深黄色
② 0.5 小火 15 否 绿色
③ 0.5 中火 15 是 黄绿色
④ 0.5 大火 15 是 黄绿色
⑤ 1.0 中火 15 是 绿色
⑥ 1.0 中火 18 是 黄色
⑦ 1.0 中火 21 是 深黄色
⑧ 1.5 中火 15 是 黄色
【解释与结论】
(1)NaHCO3的俗称是_______。
(2)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_______。
(3)依据⑤~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探究NaHCO3最佳用量的实验中,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没有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理由是_______。
(6)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一层食用油,刷油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
6.(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柠檬酸。为了得到维生素C含量高的柠檬水,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
①维生素C易溶于水,具有酸性,能与碘水反应。
②柠檬酸是一种易溶于水的酸,不能与碘水反应。
③柠檬中其他物质不与碘水反应。
④淀粉溶液遇碘水变为蓝色。
实验1:选择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试剂。
序号 1-1 1-2
实验
现象 溶液红色褪去 溶液蓝色褪去
实验2:用实验1-2的方法, 探究泡制温度、泡制时间对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柠檬水的泡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2-1 2-2 2-3 2-4 2-5
泡制温度/℃ 24 70 70 70 70
泡制时间/min 15 10 15 20 30
柠檬水滴数 96 59 50 43 34
【解释与结论】
(1)实验2中,当观察到______时,记录柠檬水滴数。
(2)设计实验2-1和实验2-3目的是______。
(3)由实验2-2、2-3、2-4、2-5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______(填“减小”或“增大”)。
【反思与评价】
(4)实验2中,泡制柠檬水时,除要从同一柠檬中取形状和质量相近的柠檬片外,还应控制泡制温度和______相同。
(5)同学甲认为不能用实验1-1测定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理由是______。
(6)结合上述实验,要提高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你的建议是______。
7.(2023·北京·统考一模)84消毒液是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的混配消毒剂。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广泛用于医院、宾馆、旅游、家庭等的卫生消毒,84消毒液不稳定,光照能加速分解。其杀菌作用主要依靠有效氯,有效氯越高杀菌效果越好,杀菌就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后会变形、变硬。84消毒液还具备漂白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消毒液进行了如下系列探究。
【实验1】84消毒液中有效氯的稳定性。
测定0.5%的84消毒液在不同温度、不同存放时间下的有效氯存留率:
存放时间(小时) 不同温度下,有效氯存留率
60℃ 70℃ 80℃ 90℃
0(对照) 100% 100% 100% 100%
3.0 94.66% 88.05%
6.0 96.66% 89.67% 74.69%
12.0 93.32% 82.62%
20.0 94.75%
30.0 92.99%
【解释与结论】
(1)84消毒液是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综合分析实验1中数据,0.5%的84消毒液有效氯存留率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其影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保存84消毒液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
【实验2】不同浓度84消毒液的有效氯含量
稀释体积比例(原液:水) 有效氯含量(mg/L) 使用范围
1 1:4 10000-20000 A
2 1:9 5000-10000 公共场所
3 1:100 250-400 餐饮器具
4 1:200 100-250 B
【解释与结论】
(4)“医院血液污物”应在使用范围_________(填“A”或“B”)。
(5)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Cl2,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两者不能混合使用。
(6)桑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衣物不能使用84消毒液漂白,原因是___________。
8.(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金属材料相当于其年产量的1/4左右。铁的腐蚀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两种。
实验Ⅰ:探究铁吸氧腐蚀的条件(如图1)。能证明铁生锈与氧气有关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实验Ⅱ:探究影响析氢腐蚀的因素。
【查阅资料】铁在强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
【设计实验】 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每组实验加入铁炭总质量为36g,酸的体积为10mL,30秒后读出U形管右液柱上升的高度值。(温馨提示:mol/L是一种浓度单位)。
铁碳质量比 酸的种类 酸的浓度(mol/L) 反应时间/s 高度值/cm
① 6:1 稀盐酸 2.0 30 8.5
② 8:1 稀盐酸 2.0 30 13.0
③ 10:1 稀盐酸 2.0 <30 14.0
④ 8:1 稀醋酸 2.0 30 3.0
⑤ 8:1 稀硫酸 2.0 <30 14.5
⑥ 8:1 稀盐酸 1.0 30 6.5
⑦ 8:1 稀盐酸 4.0 <30 15.5
【解释与结论】
(1)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本实验探究了_______种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对比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分析酸的浓度对铁析氢腐蚀速率的影响应对比实验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在实验Ⅰ、Ⅱ的基础上,关于铁的腐蚀,你还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
9.(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纯碱常用于生活洗涤,实验小组探究用纯碱溶液去油污的原理及影响去油污效果的因素。
【查阅资料】①“侯氏制碱法”主要原理是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气体,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
② 纯碱溶液呈碱性,可以清洗油污,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③ 溶液呈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纯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Na+和。
【进行实验】
实验1 探究纯碱溶液中与H2O作用产生较多OH-的离子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1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滴加2滴酚酞溶液 溶液无明显现象 H2O单独作用不能产生较多的OH-
1-2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滴加2滴酚酞溶液 溶液无明显现象 Na+与H2O作用不能产生较多的OH-
1-3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纯碱溶液,滴加2滴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___________
实验2 探究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影响因素
分别测定不同温度下,2%、6%和10%的纯碱溶液的pH,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浓度 2% 2% 2% 6% 6% 6% 10% 10% 10%
温度 20 40 60 20 40 60 20 40 60
pH 10.09 11.13 11.18 11.10 11.19 11.30 11.15 11.23 11.35
【解释与结论】
(1)侯氏制碱法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是________。
A.Cl2 B.NH3 C.SO2 D.CO2
(2)实验1-1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
(3)实验1-3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实验2中,去油污效果最好的溶液是___________。
(5)得出“纯碱溶液浓度是影响去油污效果的因素”的结论,依据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6)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7)下列物质可用于去油污的是___________。
A.NaCl B.NaOH C.CaCO3
10.(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稻草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通过预处理可以制备纤维素,用于造纸行业。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理想的无污染漂白剂。某实验小组对影响过氧化氢漂白稻草纤维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漂白过程中,如果过氧化氢的分解不受控制,会导致无效分解,因此漂白前先在体系中加入3%的硅酸钠溶液为稳定剂,防止无效分解。
进行实验:
实验1:将稻草纤维素进行1次漂白
将预处理后的稻草纤维素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再加入质量分数为6%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初始pH值为10~11,保持温度70~75℃,反应时间90分钟,过滤,水洗至中性,45℃烘干,测定其白度。
实验序号 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 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 白度
1-1 1:5 5% 0.5:1 36.5
1-2 1:8 5% 0.5:1 46.9
1-3 1:10 5% 0.5:1 52.4
实验2:将稻草纤维素进行二段漂白
首先进行第一段漂白:将预处理后的纤维素与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再加入质量分数为6%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初始pH值为10~11,保持温度70~75℃,反应时间60分钟。
然后进行第二段漂白:经过第一段漂白后的纤维素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接着重复实验1的步骤。记录第二段漂白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 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 白度
2-1 1:5 5% 0.5:1 56.9
2-2 1:8 5% 0.5:1 63.3
2-3 1:10 5% 0.5:1 74.3
2-4 1:10 5% 0 37.3
2-5 a 5% 0.25:1 54.6
2-6 1:10 5% 0.75:1 72.5
2-7 1:10 5% 1:1 72.1
解释与结论:
(1)过氧化氢不稳定,易分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实验2中,表格内a处应该填入的数据是___________。
(3)依据实验1-1至1-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过氧化氢漂白稻草纤维素的最佳条件是: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体积比为___________,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___________时,分别用3%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两段漂白,漂白效果最好。
反思与评价:
(5)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相同时,分别用3%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两段漂白时,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越大,漂白效果越好”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
11.(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实验小组研究几种常用胃药的抗酸效果。
【查阅资料】
i、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弱。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正常pH范围为0.9~1.5。
ⅱ、三种胃药的有效成分如下、胃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胃胀气等症状。
胃药a 胃药b 胃药c
碳酸氢钠NaHCO3 铝碳酸镁Al2Mg6(OH)16CO3·4H2O 氢氧化铝Al(OH)3
【进行实验】
实验一:验证胃药是否能抗酸
各取25mLpH=1.20的稀盐酸放入三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有效成分质量相同的三种胃药,搅拌120s,观察实验现象并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
现象 反应后溶液的pH
胃药a 产生大量气体 6.37
胃药b 产生极少量气体 4.25
胃药c 无气体 1.34
(1)胃药a和胃药b产生的气体均为CO2,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试剂是______。
(2)胃药c中的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由实验一可知三种胃药都能抗酸,依据是______。
实验二:探究影响胃药抗酸效果的因素
下表所示实验中,均取25mLpH=1.20的稀盐酸,加入胃药,搅拌,用pH传感器测定一定反应时间后溶液的pH(反应后pH越大,抗酸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胃药种类 有效成分质量/g 反应时间/s 溶液的pH
① 胃药a 0.5 60 6.02
② 胃药a 0.5 120 6.37
③ 胃药a 0.5 180 6.54
④ 胃药b 0.5 60 3.93
⑤ 胃药b 0.5 120 4.25
⑥ 胃药b 0.5 180 4.70
⑦ 胃药c 0.5 60 1.26
⑧ 胃药c 0.5 120 1.34
⑨ 胃药c 0.5 180 1.42
(4)探究反应时间对胃药抗酸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组合是______(填序号,任写一个组合)。
(5)由实验二可知,胃药种类对抗酸效果的影响的结论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实际应用中,胃药b比胃药a、c使用得更多。结合上述实验,说明胃药b具有的优势是______。
1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将厨余垃圾进行厌氧发酵是一种环保的处理方法。实验小组对厨余垃圾发酵产生沼气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为加快沼气发酵的启动速度和提高沼气产量而加入的富含沼气细菌的物质,称为接种物。
【进行实验】分别取等量粉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加入接种物后存于厌氧发酵瓶中,测定产生的沼气量。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温度/℃ 接种物含量/% pH 沼气产量/mL
① 20 30 7 261
② 30 30 x 346
③ 45 30 7 2963
④ 55 30 7 5396
⑤ 55 10 7 2854
⑥ 55 20 7 4053
⑦ 55 25 7 4630
⑧ 55 30 5 927
⑨ 55 30 6 2138
⑩ 55 30 8 1646
【解释与结论】
(1)沼气中的甲烷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2)①~④中,为控制pH相同,②中x应为___________。
(3)设计①~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5)探究pH对沼气产量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6)③中沼气产量比④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温度和接种物含量相同时,pH越大,沼气产量越高”的结论,其证据是___________。
13.(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实验小组同学对维C泡腾片非常感兴趣。把一颗维C泡腾片药片丢入水中,发现药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查阅资料】维C泡腾片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剂型,主要成分有:维生素C(C4H6O6)、碳酸氢钠(NaHCO3)、柠檬酸(C6H8O7)等。
维生素C主要增强机体抵抗力,用于预防和治疗坏血病。温度超过80℃被破坏。
探究1:维C泡腾片水溶液酸碱性
【进行实验一】
(1)取1mL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发现溶液变红,说明泡腾片与水发生反应后,溶液显_________性。
探究2: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该气体可能是CO2、CO、O2、H2和N2中的一种或几种
(2)小明认真思考后认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排除了CO和H2;从元素守恒角度考虑,产生的气体也不可能是N2,因为_________。
【进行实验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① 操作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气体中含有CO2
实验② 带火星的木条不燃烧 气体中不含有O2
(3)补全实验报告:操作1________。
(4)实验②中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排除干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探究3:温度、泡腾片的形状对产生气体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三】将泡腾片与50mL水混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从0s至60s时增大的压强值。
实验序号 泡腾片的数目 泡腾片的形状 温度/℃ 60s时增大的压强值/kPa
① 4 每颗切成4等份 25 10.67
② 4 每颗切成4等份 37 18.75
③ 4 每颗研碎成粉末 37 23.58
④ 6 每颗切成4等份 25 13.86
⑤ 6 每颗研碎成粉末 x 20.57
⑥ 6 每颗研碎成粉末 37 25.46
【解释与结论】
(5)探究泡腾片形状会影响产生气体的速率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6)通过对比实验①、②或⑤、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结论与反思】
(7)通过实验,你对维C泡腾片的保存或使用注意事项等提出一项建议___________。
14.(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胃酸过多会引起不适,不同病症需要服用不同的抗酸药。实验小组同学对抗酸药选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抗酸药主要利用有效成分与胃液中的过量盐酸反应,药品用量一般为1~2片(约0.5 g~1 g)。
2.氧化镁和氧化铁均属于金属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的原理相似。
3.胃蛋白酶是胃中唯一的消化性蛋白酶,当pH为3~5时活性较好,当pH超过6时,因变性而失去活性。
4.理想抗酸药应具备起效快速,避免产生气体刺激溃疡面等特点。
【进行实验】
I、是否引起胃内压强的变化
锥形瓶中模拟胃酸过多的环境。将气球中的抗酸药加入锥形瓶中、
装置及药品 序号 抗酸药 现象
1-1 氢氧化铝片 气球无明显变化
1-2 碳酸氢钠片 气球明显膨胀
1-3 铝碳酸镁咀嚼片 气球无明显变化
1-4 氧化镁粉末 气球无明显变化
II、是否引起胃内温度和pH的变化
利用图1进行实验。向4个烧瓶中分别加入抗酸药,打开恒压滴液漏斗,滴加0.37%的足量稀盐酸。传感器测得的相关结果见图2、3、4。
【解释与结论】
(1)碳酸氢钠的俗称是______。
(2)I中,1-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药品用量在1~2片内,针对“严重胃溃疡患者”不建议选用的抗酸药及理由是______。
(4)下列关于氧化镁粉末、氢氧化铝片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氧化镁粉末的反应会引起温度上升 B.反应后溶液均显碱性
C.氢氧化铝片的反应更快 D.均有水生成
(5)由上述实验可知,铝碳酸镁咀嚼片的优势有______。
【反思与评价】
(6)查阅资料发现I中实验1-3无明显现象是与物质的用量有关。小明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实验操作和现象:取6片铝碳酸镁咀嚼片于试管中,______。
15.(2023·北京·模拟预测)含氯消毒剂是常用的消毒剂种类之一。实验室可以利用电解食盐水的稀溶液制备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的含氯消毒剂,实验小组对适宜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ⅰ、0.5 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可用于一般物品的消毒。
ⅱ、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和氯气(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 有刺激性气味。
【进行实验】在烧杯中,电极长度 40 mm、电极间距 10 mm 的条件下,电解 300 mL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并分别取样测定其有效氯含量,数据结果如下:
实验 食盐水浓度/(g/L) 电压/V 电解时长/min 有效氯含量/(g/L)
1 20 3 150 0.09
2 20 6 150 0.65
3 20 9 150 0.72
4 20 12 150 0.77
5 40 6 20 0.41
6 40 6 40 0.67
7 a 6 80 0.10
8 40 6 150 1.55
9 50 6 150 2.25
【解释与结论】
(1)补全实验室电解食盐水的稀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表中 a 的数值为______。
(3)进行实验 1-4 的目的是______。
(4)相同条件下,随着食盐水浓度增大,所得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增大,依据的实验是______(填序号)。
【反思与评价】
(5)实验 9 电解过程中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6)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依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制备 0.5 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较为适宜的条件为:电解时长 30 min 左右,食盐水浓度和电压分别为______。
16.(2023·北京·模拟预测)小组同学利用水果制作电池(如图),并对影响水果电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水果电池是利用水果中的果酸与金属片发生反应产生电能的一种电池。
【进行实验】
将不同金属制成的电极插入水果中,用导线连接电极和电流计,测量产生的电流。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水果种类 电极种类(正-负) 电极间距(cm) 电极深度(cm) 电流计示数(uA)
① 西红柿 Cu-Zn 1 l 52
② 西红柿 Cu-Zn 1 2 115
③ 西红柿 Cu-Zn 1 3 156
④ 西红柿 Cu-Zn 1 4 191
⑤ 西红柿 Cu-Zn 2 4 158
⑥ 西红柿 Cu-Zn 3 x 105
⑦ 西红柿 Cu-Zn 4 4 85
⑧ 西红柿 Cu-Mg 1 4 226
⑨ 西红柿 Cu-Al 1 4 205
⑩ 西红柿 Cu-Fe 1 4 183
猕猴桃 Cu-Zn 1 4 157
柠檬 Cu-Zn 1 4 84
橘子 Cu-Zn 1 4 69
【解释与结论】
(1)水果中含有的果酸通常为苹果酸(C4H6O5)、柠檬酸(C6H8O7)等,以上果酸均属于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2)⑥中x为_______cm。
(3)设计①、②、③、④的目的是________。
(4)对比④、⑤、⑥、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5)欲得出“水果种类对水果电池效果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________(填实验序号)。
(6)②比①电流计示数大的原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②中水果汁液的酸性更强
B.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更强
C. ②中金属电极与水果的接触面积更大
(7)依据上述实验可知,欲增大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应选用金属活动性差异______(填“大”或“小”)的电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1:9
(2) 2H2O2H2↑ + O2↑ b
(3)对比②①,②电解时间比①短,但产生氧气的体积比①大(答案合理即可)
(4)8
(5)电压相同时,NaOH溶液浓度越大,电解水反应速率越大;NaOH溶液浓度相同时,电压越大,电解水反应速率越大
(6)探究酸溶液浓度对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实验中配置了10.0% NaOH溶液,设溶液质量为100g,则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100g-10g=90g,所以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0:90=1:9;
(2)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所以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所以填b;
(3)依据实验数据可推知②比①的电解水反应速率大,根据表格数据对比可知,②电解时间比①短,但产生氧气的体积比①大;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③中的电压应该和①、②中相同,所以x为8;
(5)这几组实验的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和电压,根据数据可知,电压相同时,NaOH溶液浓度越大,电解水反应速率越大;NaOH溶液浓度相同时,电压越大,电解水反应速率越大;
(6)该实验中探究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和电压,对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也可以探究酸溶液浓度对电解水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2.(1)ABCF
(2)进行对比,探究紫甘蓝色素提取的最佳酸碱度条件
(3)在相同条件下溶液浓度越大,紫甘蓝色素提取越充分
(4)55
(5)溶液的温度下降
(6)取样,分别滴加紫甘蓝色素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是NaCl溶液,若溶液呈蓝绿色(或绿色或黄绿色或黄色),则是NaOH溶液
【详解】(1)配制20%的乙醇溶液包括计算、量取、溶解,所需的仪器为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故选ABCF;
(2)实验一中,①②③是在相同的浓度和温度下,进行对比,其目的是探究紫甘蓝色素提取的最佳酸碱度条件
(3)实验①④⑤中,溶液的酸碱度、温度相同的条件,比较不同浓度时,紫甘蓝色素提取的条件,依据①④⑤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溶液浓度越大,紫甘蓝色素提取越充分;
(4)由图1可知,55°C,溶液的吸光度最大,提取紫甘蓝色素的最佳温度是55°C;
(5)该实验是在50°C进行,高于室温,由图2可知,提取2小时之后,吸光度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溶液的温度下降;
(6)NaCl溶液呈中性,NaOH溶液呈碱性,紫甘蓝色素溶液遇酸性溶液呈紫色(或紫红色或粉红色或红色)遇中性溶液呈蓝色,遇碱性溶液呈蓝绿色(或绿色或黄绿色或黄色)利用紫甘蓝色素溶液区分NaCl溶液和NaOH溶液的方法是取样,分别滴加紫甘蓝色素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是NaCl溶液,若溶液呈蓝绿色(或绿色或黄绿色或黄色),则是NaOH溶液。
3.(1)10
(2)⑦中活性炭较多
(3)其它条件相同时,静置时间越长,活性炭脱色效果越好
(4)④⑦/⑤⑧
(5)加入0.5g活化后的活性炭,不振荡,静置5min后,观察滤液颜色(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详解】(1)选用量筒时,应选取略大于且接近所量取液体的体积,实验量取5mL深褐色陈醋,则应选用10mL量筒。
(2)由表中数据可知,其它条件相同时,活性炭质量越大,则脱色效果越好,⑦中活性炭质量比③大,则⑦比③的脱色效果好。
(3)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④-⑥中,活性炭质量相同,且均不振荡,但静置时间不同,且静置时间越长,脱色效果越好。
(4)由表中数据可知,④⑦或⑤⑧中,活性炭质量相同,且静置时间相同,则振荡的比不振荡的脱色效果好,则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振荡比不振荡,活性炭脱色效果好”的结论。
(5)若想证明活化后的活性炭能明显提高脱色效率,则量取5.0mL深褐色陈醋,加入0.5g活化后的活性炭,不振荡,静置5min后,观察滤液颜色。(合理即可)
4.(1)酸性
(2)二氧化碳/CO2
(3)强
(4)1、6、7、8
(5)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维生素C稳定性越弱
(6)低温保存,烹调时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合理即可)
【详解】(1)根据实验1:取少量维生素C溶于水,测得pH<7,维生素C具有酸性;
(2)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向少量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少量Na2CO3,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O2)
(3)实验结束时,维生素C含量与初始值之比越高说明,实验结束时维生素C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强;
(4)实验1、7、8中,温度、放置时间相同,缓冲溶液的pH不相同,比较维生素C稳定性,探究缓冲溶液的pH对维生素C稳定性影响的实验是1、6、7、8;
(5)实验1、2、3中放置时间、缓冲溶液的pH相同,温度不相同,对比实验1、2、3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维生素C稳定性越弱;
(6)根据以上探究可知,温度越高,放置时间越长,维生素C稳定性越弱,保存、烹饪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应低温保存,烹调时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
5.(1)小苏打
(2)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其他条件相同时,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②③④
(5)由③⑤⑧可知,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
(6)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详解】(1)NaHCO3的俗称是小苏打。
(2)对比①和④,④加入了碳酸氢钠,其他条件和①都一样,所以④中青团比①中颜色偏绿的原因是④中加入了碳酸氢钠。
(3)比较⑤⑥⑦可知,三组实验不同点是蒸制时间,其他都相同,而且蒸制时间越长,变色越明显。
(4)探究蒸制火候对青团颜色影响,变量是蒸制火候,其他条件应该一致,所以选择②③④。
(5)由③⑤⑧可知,在中火,蒸制15min的条件下,随着碳酸氢钠添加量的增大,青团已经由黄绿色变成黄色,没有必要再进行NaHCO3添加量为2.0g的实验。
(6)由查阅资料可知,艾 含大量叶绿素,汁水可使青团着色。叶绿素不稳定,易被氧化、酸化变色,所以青团蒸制前后常会在其表面刷食用油,目的可能是隔绝氧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1)溶液由蓝色刚好变为无色
(2)探究泡制温度对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增大
(4)浸泡水的体积(质量)
(5)柠檬汁中的柠檬酸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6)泡制温度在70℃左右,延长泡制的时间
【详解】(1)根据实验通过比较溶液由蓝色刚好变为无色时柠檬水的滴数,便能比较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
(2)实验2-1和实验2-3中泡制时间相同,泡制温度不相同,比较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其实验目的是探究泡制温度对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由实验2-2、2-3、2-4、2-5的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消耗柠檬水的滴数变少,说明柠檬水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增大;
(4)该实验是探究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多少,泡制柠檬水时,除要从同一柠檬中取形状和质量相近的柠檬片外,还应控制泡制温度和浸泡水的体积(质量);
(5)由于柠檬酸中含有维生素C和柠檬酸,两者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
(6)根据实验2的数据可知,当温度为70℃,浸泡时间越长,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要提高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泡制温度在70℃左右,延长泡制的时间。
7.(1)混合物
(2)温度越高有效氯的含量越低,时间越长有效氯的含量越低
(3)低温密封避光保存
(4)A
(5)NaCl
(6)避免桑蚕丝衣服褪色、变形褶皱
【详解】(1)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钠、表面活性剂、水等,其属于混合物;
(2)横向分析实验一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0.5%84消毒液有效氯存留越低;纵向分析实验一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存放时间越长,0.5% 84消毒液有效氯存留越低;
(3)84消毒液不稳定,光照能加速分解,高温也会加速分解,因此保存84消毒液应注意的问题是:低温密封避光保存、存放时间不易过长,在保质期内用完;
(4)医院中消毒要求严格,血污中含有的细菌等有害物质更多,故应该用更高浓度的氯含量消毒液消毒,故填A;
(5)假设填空中物质为X,反应物的原子种类数目为:1Na、2H、3Cl、1O,生成物的原子种类数目为2H、2Cl、1O、X,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NaCl;
(6)84消毒液能使得蛋白质变性,桑蚕丝衣物若使用84消毒液漂白,会使得其中蛋白质变性,进而使得颜料分子脱落,衣服褪色,甚至衣服变形、褶皱。
8. B中铁钉未生锈,C中铁钉生锈 Fe+2HCl=FeCl2+H2↑ 3 在酸的种类、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铁炭质量比6:1、8:1、10:1中,铁炭质量比越大,铁析氢腐蚀速率越快 ②⑥⑦ 温度是否会影响铁腐蚀的速率
【详解】B中铁钉只与水接触,C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B中铁钉未生锈,C中铁钉生锈,证明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解释与结论:
(1)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2)本实验探究了铁碳质量比、酸的种类和酸的浓度3种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实验①②③中铁碳质量比不同,其它条件相同,通过对比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出在酸的种类、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铁炭质量比6:1、8:1、10:1中,铁炭质量比越大,铁析氢腐蚀速率越快;
(4)实验②⑥⑦中酸的浓度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分析酸的浓度对铁析氢腐蚀速率的影响应对比实验②⑥⑦;
反思与评价:
在实验Ⅰ、Ⅱ的基础上,关于铁的腐蚀,还可以温度是否会影响铁腐蚀的速率。
9.(1)BD
(2)蒸馏水
(3)与H2O作用能产生较多的OH-
(4)60℃10%的纯碱溶液
(5)2-1、2-4和2-7或2-2、2-5和2-8或2-3、2-6和2-9
(6)纯碱溶液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纯碱溶液的去油污效果越好
(7)B
【详解】(1)根据元素守恒,则两种气体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氮元素,则说明两种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氨气,故选BD。
(2)由于结论是水不能单独产生氢氧根,则加入的试剂为水。
(3)纯碱为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能使酚酞变红色,则说明碳酸根能与水作用产生较多的氢氧根。
(4)由图可知,60℃10%的纯碱溶液的pH值最大,则其去油污效果最好。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2-1、2-4和2-7或2-2、2-5和2-8或2-3、2-6和2-9中,温度相同,但溶液浓度不同,且浓度越大,pH越大,则说明纯碱溶液浓度是影响去油污效果的因素。
(6)由表中数据可知,但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溶液的pH越大,则去油污效果越好。
(7)A、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去油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除油污,该选项符合题意;
C、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除油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2H2O2=2H2O+O2↑ 1:10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小,过氧化氢漂白稻草纤维素效果越好 0.5:1 1:10 实验2-6中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体积比为0.75:1,小于实验2-7中1:1,但实验2-6测得的白度为72.5,高于实验2-7中白度72.1
【详解】解释与结论:
(1)过氧化氢不稳定,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实验2-5讨论的是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对漂白效果的影响,所以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需要保持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不变,所以2-5处的a为1:10。
(3)依据实验1-1至1-3,改变的条件是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小,过氧化氢漂白稻草纤维素效果越好。
(4)由白度一栏可知,过氧化氢漂白稻草纤维素的最佳条件是: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体积比为0.5:1,当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1:10时,分别用3%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两段漂白,漂白效果最好。
反思与评价:
(5)因为实验2-6中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体积比为0.75:1,小于实验2-7中的1:1,但2-6的白度为72.5,2-7的白度为72.1,72.5>72.1,所以不能得出“稻草纤维素与液体固液比相同时,分别用3%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两段漂白时,质量分数为3%的硅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比越大,漂白效果越好”的结论。
11. 澄清石灰水 Al(OH)3+3HCl=AlCl3+3H2O 反应后溶液的pH均大于初始pH值 ①②③或④⑤⑥或⑦⑧⑨ 抗酸效果:胃药a>胃药b>胃药c 胃药b与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较少,副作用小,且抗酸效果好
【详解】实验一:
(1)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2)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3)实验一反应后溶液的pH均大于初始pH值1.20,所以说明三种胃药都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使酸性降低,都能抗酸。
实验二:
(4)探究反应时间对胃药抗酸效果的影响,要保持单一变量只有反应时间,其他反应条件均相同,所以探究反应时间对胃药抗酸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组合是①②③或④⑤⑥或⑦⑧⑨。
(5)反应后pH越大,抗酸效果越好,所以由实验二中反应后溶液的pH可知,抗酸效果:胃药a>胃药b>胃药c。
[反思与评价]
(6)由实验一可知,胃药b与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较少,而胃药a产生的气体较多,容易导致胀气,所以选用胃药b比胃药a副作用更小。由实验二可知,胃药b比胃药c的抗酸效果更好。所以实际应用中,胃药b比胃药a、c使用得更多。
12.(1)有机
(2)7
(3)在接种物含量、pH等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量的影响
(4)在温度、pH等条件相同时,当接种物含量在10%~30%范围内时,接种物含量越大,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量越大
(5)④⑧⑨⑩
(6)在接种物含量、pH等条件相同时,③中温度比④低,所以沼气产量低
(7)对比⑨和⑩(或④和⑩),⑩中pH大,但沼气产量低
【详解】(1)沼气中的甲烷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①~④中,为控制pH相同,②中x应为7;
(3)由表可知,实验①~④中,温度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故该实验的目的是:在接种物含量、pH等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量的影响;
(4)由表可知,实验④~⑦中,接种物含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实验目的是探究接种物含量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量的影响,由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在温度、pH等条件相同时,当接种物含量在10%~30%范围内时,接种物含量越大,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量越大;
(5)探究pH对沼气产量影响的实验,除了pH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探究pH对沼气产量影响的实验是④⑧⑨⑩;
(6)实验③④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④中温度高,沼气含量高,故③中沼气产量比④低的原因是在接种物含量、pH等条件相同时,③中温度比④低,所以沼气产量低;
(7)对比⑨和⑩(或④和⑩),⑩中pH大,但沼气产量低,故依据实验数据,不能得出“温度和接种物含量相同时,pH越大,沼气产量越高”的结论。
13.(1)酸
(2)反应前含有碳、氢、氧、钠元素,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后不可能含有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有氮气
(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CO2+2NaOH=Na2CO3+H2O
(5)②③或④⑤
(6)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泡腾片的数目、形状等相同条件下,37℃比25℃时产生气体的速率快
(7)密封、低温等保存(合理即可)
【详解】(1)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则说明溶液显酸性。
(2)由于泡腾片与水的物质中含有碳、氢、氧、钠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反应后不可能含有氮元素,则生成物中不可能有氮气。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操作1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根据单一变量原则,⑤中泡腾片数目和泡腾片形状与⑥相同,则温度应与⑥不同,再与其他组温度对比,可知温度应为25℃,则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②③或④⑤中只有泡腾片形状不同,则可探究泡腾片形状会影响产生气体的速率。
(6)通过对比实验①、②或⑤、⑥,只有温度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则该实验为探究温度对产生气体的速率的影响,且在实验研究范围内,泡腾片的数目、形状等相同条件下,37℃比25℃时产生气体的速率快。
(7)由于维生素C在温度超过80℃被破坏,则保存或使用维C泡腾片时,应密封、低温等保存;且维C泡腾片中含有柠檬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且不能用铁、钢、铝等金属杯子冲泡。
14.(1)小苏打
(2)Al(OH)3 + 3HCl=AlCl3 + 3H2O
(3)碳酸氢钠片,因为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刺激溃疡面
(4)AD
(5)药品用量在1~2片内,铝碳酸镁咀嚼片起效快速、产气少不刺激溃疡面、能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
(6)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1)碳酸氢钠的俗称是小苏打。
(2)I中,1-1使用的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理想抗酸药应具备起效快速,避免产生气体刺激溃疡面等特点”,则不能选择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药品。所以不选择碳酸氢钠片,因为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刺激溃疡面。
(4)A、从图2可知,氧化镁粉末的反应会引起温度上升,正确;
B、从图3可知,反应氧化镁pH>7为碱性,从图4可知,氢氧化铝反应后pH<7,为酸性。错误;
C、从图3、图4的横坐标数据可知,氢氧化铝反应最慢。错误;
D、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都由水生成,正确;
故选AD。
(5)从图3可知,铝碳酸镁pH开始上升时间最早,从表格可知,不会产生气体,从图3最终pH≈4可知,药品用量在1~2片内,铝碳酸镁咀嚼片起效快速、产气少不刺激溃疡面、能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
(6)可以使用酸检验碳酸根离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确定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确定含有碳酸根。所以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取6片铝碳酸镁咀嚼片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15. H2↑ 40 探究不同电压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2、8、9 食盐水的浓度较大,导致有效氯含量过高,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氯气 40g/L、6/V
【详解】解释与结论:(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含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反应后目前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因此还缺少2个氢原子,缺少的是氢气,且应标注气体符合,故填:H2↑;
(2)为了进行对比,实验7中的a=40;
(3)进行实验 1-4 ,食盐水的浓度和电解时长不变,变量为电压,则目的是探究不同电压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4)相同条件下即电压和电解时长相同,观察实验2、8、9可知,随着食盐水浓度增大,所得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增大;
反思与评价:(5)实验 9 电解过程中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对比实验8、9,实验9中食盐水的浓度较大,导致有效氯含量过高,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氯气;
(6)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依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6中有效氯含量为0.67,电解时长为40min,介于20~40min之间。为制备 0.5 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较为适宜的条件为:电解时长 30 min 左右,食盐水浓度和电压分别为40g/L、6/V。
16. 有机化合物 4 探究电极深度对产生电流强度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电极间距越大产生电流强度越小 ⑩ C 大
【详解】(1)有机物为含碳的(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化合物;苹果酸(C4H6O5)、柠檬酸(C6H8O7)等果酸均属于有机化合物;
(2)由图表可知,实验④、⑤、⑥、⑦中实验变量为电极间距,其它变量完全相同,故x=4;
(3)实验①、②、③、④的变量为电极深度,故设计①、②、③、④的目的是探究电极深度对产生电流强度的影响;
(4)实验④、⑤、⑥、⑦中实验变量为电极间距,对比④、⑤、⑥、⑦的电流计示数可知,电极间距越大产生电流强度越小;
(5)欲得出“水果种类对水果电池效果有影响”的结论,则实验中的变量为水果种类,故需要对比⑩ ;
(6)②和①的实验变量为电极深度,电流计示数大的原因为②的电极深度更深,与水果的接触面积更大,故选C;
(7)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铝大于铁大于铜,依据上述实验⑧⑨⑩可知,欲增大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应选用金属活动性差异大的电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