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章节练习5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洒在水泥地面上的水,过来一段时间干了,这一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 熔化 B. 液化 C. 凝华 D. 汽化
2.(3分)水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到总水量的,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同时发生着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总量也基本不变,因此不需要节约用水
B.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D. 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物态变化,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3.(3分)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十分严峻,疫情期间我们常需要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体温计的形状呈三棱柱形,它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其有刻度的部分呈圆弧形,这种造型有利于看清体温计的水银柱。关于体温计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体温超过,则需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
B. 体温升高时温度计中水银的密度不变
C. 圆弧形玻璃相当于凸透镜
D. 我们看到的是水银柱放大的实像
4.(3分)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 一张试卷厚度大约1mm D. 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5.(3分)在工厂里用铜块浇铸铜件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6.(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们沐浴时的最佳温度为70℃ B. 九年级物理课本书的质量约为2kg
C. 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 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0m/s
7.(3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家用电热壶工作时的功率约为25w B.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 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8.(3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B. 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
C. 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 D. 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3分)
9.(4分)2009年5月,我国出现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引起了我市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现要求各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检查中我们常用体温计.
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测温原理是____,分度值为____℃,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由于液柱太细难以准确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____方向观察(填“A”、“B”或“C”),这是利用____的道理.
10.(2分)如图所示是测某温度时,部分温度计的示意图,液面稳定在如图所示位置.则所测温度应为 ______ ,读作 ______ .
11.(2分)为防止结冰,下雪后的路面经常洒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 ______ ;在锅中隔水蒸菜,打开锅盖时,看见锅中的水在沸腾,但浮在水面上的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______ .
12.(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仪表的刻度盘,你可能没有见过,但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知道,这是一只测量______的仪表,表中的示数为______。
13.(3分)填写物态变化:(1)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这是____现象;
(2)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____现象;
(3)早晨出现的雾属于____现象.
14.(2分)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此时的____是0℃.
(5分)小明同学采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冰的状态。图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5.图甲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16.根据图丙可知冰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7.如图丙所示,在阶段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18.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
19.(3分)如下图,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秒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_。
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0.(10分)如图甲是小燕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请指出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______。
小燕同学在水温升高到时,每隔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该处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由下面的表格可知,本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酒精
四 、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1.(10分)炎热的夏天,小明到餐厅就餐,要了一杯加冰的可乐,看到冰块浮在液面上,纸杯外壁出现了一层水珠、小明在用吸管喝可乐时,想到以下问题,请你帮他回答:
(1)纸杯的外壁上为什么会出现一层水珠?
(2)为什么能够用吸管喝饮料?
22.(10分)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请解释这个现象.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洒在水泥地面上的水变干,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故选: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的、发生在物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及其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答案】B;
【解析】解:、自然界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总量也基本不变,但是淡水资源缺乏,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用水,故错误;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海水变为水蒸气是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正确;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物态变化,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故错误。
故选:。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和水循环的过程,并能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做出判断。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各种物态变化定义和水循环的理解,我们要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答案】C;
【解析】解:
、正常人的体温在左右,若体温超过很多,就需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故错误;
、体温升高时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变大,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密度减小,故错误;
、其有刻度的部分呈圆弧形,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的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正确,错误。
故选:。
正常人的体温在左右;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计的结构、工作物质密度的变化、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学习过程中要把一个测量工具认识透彻。
4.【答案】B;
【解析】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6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头发丝的直径在70μm左右,一张试卷的厚度与头发丝的直径大一些,在100μm=0.1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1min在75次左右,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10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解: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应该是先将铜块化为铜水,这是熔化过程;然后将铜水凝结为铜像,这是凝固过程.所以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B.
6.【答案】C;
【解析】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物理课本的质量与一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D、人步行的速度在4km/h=4×
1
3.6
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C.
7.【答案】D;
【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A.家用电热水壶正常工作的电流在5A左右,额定功率在P=UI=220V×5A=1100W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解: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发生了升华现象;
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发生了汽化现象;
C、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发生的液化现象;
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D.
9.【答案】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0.1;A;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放大镜的原理);
【解析】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人的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5--42℃的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
体温计的读数与一般的温度计方式不同,它有特殊的结构,即很细的弯管和体温计有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便于观察体温.
故答案为: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0.1;A;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或(放大镜的原理).
10.【答案】-8;负八摄氏度;
【解析】解:题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以上,越往上示数越大;以下,越往下示数指的是温度计上所标的数字越大.
图中温度计示数是以下,是,读作:负八摄氏度或者零下八摄氏度.
故答案为:;负八摄氏度.
温度计读数前一定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同时需要注意要判断时以上还是以下.
该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
11.【答案】降低;碗中的水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从锅中继续吸热;
【解析】冬天下雪后,常在路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使水不易再结冰;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碗内的水也达到沸点.碗内的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锅中的水和碗内的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碗内的水不会沸腾.
12.【答案】温度; 36℃;
【解析】解:
由图知,此表盘上的单位为,是一种测量温度的仪表;其分度值是,此时的示数是。
故答案为:温度;。
首先由表盘上物理量的单位确定仪表的名称;然后根据分度值和指针的位置来读数。
该题考查温度计识别、读数方法,属于基础题目。
13.【答案】凝华;熔化;液化;
【解析】解::(1)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直接变成的小冰晶,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
(2)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3)早晨出现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了小水珠,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
故答案为:(1)凝华;(2)熔化;(3)液化.
14.【答案】晶体;熔点;
【解析】解: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0℃.
故答案为:晶体;熔点.
15.【答案】使冰均匀受热;;晶体;固液共存;不能准确反映出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解析】利用水给试管内的冰加热的方法,称为“水浴法”,这样可以使冰均匀受热;
温度计的分度值为,示数越往下越大是零下,其示数为;
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冰属于晶体;
由图象丙可知,段为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
试管内如果固体的质量比较小,则熔化时间比较短,如果记录时间间隔比较长时,不能准确反映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16.【答案】;;;
【解析】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②温度计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液柱的最高处在的下面,说明温度低于,读数是:;
③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和“”之间,偏向“”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即秒表的读数为=。
17.【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 小于 水银;
【解析】解:观察实验装置图发现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此时水的沸点小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酒精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故答案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低于;水银。
根据实验装置观察分析确定操作错误之处,温度计使用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分析图象,确定水的沸点,对比一标准大气压时的沸点,确定当时的气压大小。
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本实验中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等;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没有多大的难度,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细心作答即可。
18.【答案】答:(1)因为杯子的外壁温度较低,杯子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杯子的外壁上.
(2)用吸管喝饮料时,先吸出管里的空气,管里的气压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把饮料压进吸管并进入嘴里.;
【解析】(1)纸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是液化现象;
(2)这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不是人吸上来的.
19.【答案】水凝固成冰,冰块就会“粘”到一起;
【解析】解: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时,冰的温度还低于;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故答案为:水凝固成冰,冰块就会“粘”到一起.
水的凝固点是,但水要凝固除了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外还需要继续放热,如果没有继续放热,水只能保持在而不能凝固.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与常温矿泉水之间有很大的温差,冰吸热升温,水放热降温,冰块附近的水凝固成冰,冰块就会“粘”到一起
解决此题要知道凝固过程需要放热,当物体间有温度差时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