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普阅读题(答案)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普阅读题
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汽油,是从石油里分馏、裂解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可燃性的烃类混合物液体,可用作燃料。外观为透明液体,可燃,馏程为30℃至220℃,主要成分为C5~C12脂肪烃和环烷烃,以及一定量芳香烃,汽油具有较高的辛烷值(抗爆震燃烧性能),并按辛烷值的高低分为92号、95号、98号。92号汽油,代表该油品辛烷值为92、含异辛烷92%、正庚烷8%。在各种可以替代汽油的物质中,甲醇和乙醇是最有希望的燃料,它们可从天然气、煤或植物中转化而来。乙醇汽油污染物排放少,对保护环境有利,在,点燃式发动机中,它们的动力性能接近一般汽油。汽油中的氯化物在燃烧后生成氯化氢,通常汽油燃烧过程中燃烧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在有水和氯的条件下,氯化氢以盐酸的形式存在,是强腐蚀性物质,会对发动机汽缸、排气系统(包括活塞、喷嘴等)产生腐蚀作用,严重时会导致车辆熄火、发动机停止工作。此外还会对大气及环境造成污染。
(1)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出92号汽油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出汽油具有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写一点)。
(3)为保护环境,生产汽油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氯含量。请写出氯离子的离子符号:_______。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循环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生活中降低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__。
(2)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达成全球共识。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由图1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____。
(3)由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食醋中一般含有3%一5%的醋酸,醋酸也叫乙酸(CH3COOH)。乙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乙酸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弱酸性。醋酸与稀盐酸化学性质相似,能与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也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食醋是一种能增强食品酸味的调味剂。食醋也可以除去水壶内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醋酸和碳酸钙的反应与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原理相似。除水垢时,水垢中碳酸钙和醋酸反应,会转变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食醋还是一种杀菌剂,冬天在屋子里熬醋可以杀灭细菌,对抗感冒有很大作用。
(1)乙酸的物理性质:_________(任写一点)。
(2)碳酸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3)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仍是CO2,如何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如: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尿素、甲醇等资源;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可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利用CO2直接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颠覆性、原创性突破。
(1)在全球碳循环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_______(写一条),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途径有_______(写一条)。
(2)工业上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ACH3OH+H2O,其中A的化学式为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利用CO2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用碳电还原法将CO2转化为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
①将CO2资源化利用,可减少_______效应。
②装置1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③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将醋酸转化为葡萄糖时,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_。
④理论上合成葡萄糖所需CO2与H2O的质量比为_______。
5.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如此好醋离不开它独特的酿造工艺。
蒸料—将高粱放入碎料机粉碎,与麸皮、稻壳等搅拌均匀后蒸熟。
发酵—熟的原料拌上由大麦豌豆所制的大曲,放入陶缸发酵,由于发酵过程需要氧气参与,期间要不断进行人工翻搅。
熏醅—老陈醋的独特技艺,可增酯、增香、增色,与其它食醋相比,不需外加调色剂,还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淋醋—将熏醅好的酷醅放入淋醋池中,用烧开的水缓慢泡淋醋酷,使醋酷中的醋酸、营养成分等充分泡出。
陈酿—时间一般是9到12个月,有的长达数年之久。新醋经过“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酸度提高,形成浓、香、绵的好品质。
食而绵酸,醇厚柔和。山西老陈醋,不负“天下第一酷”的盛誉。阅读芬析,解答问题:
(1)蒸料时将高粱粉碎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
(2)淋醋时,为什么要用烧开的水?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老陈醋酸香扑鼻的原因。_______。
(4)“夏伏晒,冬捞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_______。
6.请根据科普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臭氧
臭氧(O3)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在高压放电的条件下能转化为臭氧。
绝大部分臭氧存在于离地面25公里左右处的大气平流层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能将阳光中的紫外线转化成为热能加热大气,对大气有增温作用,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地表臭氧则并非自然产生,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一些易于过教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中,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
日前,最断研究报告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巨大空洞正在缓慢“愈合”,平流层上层的臭氧层显著恢复,减少了人类暴露于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射线。
(1)地表臭氧的形成过程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臭氧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根据臭氧的性质,推测臭氧是产生效应的气体之一;
(3)为减少地表臭氧危害,请你提出一条生活中 可行的措施______。
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海水淡化能有效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目前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蒸馏法和膜分离法等。蒸馏法的简易装置如图,海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水蒸气遇塑料薄膜后重新凝结成水,并在烧杯中收集,从而得到淡水。膜分离法的原理为对海水加压,只有水分子能通过分离膜而其他微粒不能,从而得到淡水。除上述方法,科研人员目前也研制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新材料能快速吸附出水中的盐分及有害颗粒,从而得到淡水,这也为海水淡化提供了新思路。
(1)蒸馏法淡化海水的简易装置图中涉及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向烧杯中获得的淡水水样中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多,浮渣少,说明该水样为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2)下列对膜分离法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用分离膜淡化海水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B.使用到的分离膜也可用滤纸代替
C.加压后剩余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3)根据材料分析,科研人员研制的新材料可能具有______结构。
(4)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可以得到一些产品,请你写出一条合理利用的措施______。
8.结合下面两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乙酸俗名为醋酸,有机酸的种类很多,如:甲酸(CH2O2)、乙酸(C2H4O2)、丙酸(C3H6O2)、丁酸(X)、戊酸(C5H10O2)等。
材料二:甲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HCOOH,甲酸的化学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CaCO3反应。已知醋酸与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丁酸的化学式X为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二,甲酸的物质分类属于_______。
A.酸 B.氧化物 C.碱 D.有机物
(3)根据材料二,请写出甲酸与CaCO3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______。
9.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胃酸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胃持续分泌胃酸,且星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醒来之前最低,胃酸(0.2%~0.4%的盐酸),能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若胃酸分泌过高,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引起胃的炎症或溃疡,治疗胃酸过多主要是抗酸药,能直接与胃酸反应,常见的抗酸药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等。胃溃疡患者若服用不合适的抗酸药,会因胃内气体压力增大而引起胃穿孔。
(1)取少量胃液样品,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______色;
(2)上述几种抗酸药,胃溃疡患者不宜服用的有______(至少答一种);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适量使用碳酸钙可治疗胃酸过多,同时还可为人体补充微量元素钙
B.在使用抗酸药时不是用量越多越好
C.胃酸能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胃液pH越小越利于人体健康
10.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酸碱度与人体健康
人体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且其酸碱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但CO2扩散到血液中时会引起血浆pH略有改变。
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pH为0.9-1.5,20世纪初科学家在人体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它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人体胃酸,导致人体胃内酸碱失衡,胃液分泌异常。
如图是一组胃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24小时胃液pH的变化曲线,科学家发现人体胃液的pH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类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
(1)正常人体血浆呈___________(填“弱酸性”或“弱碱性”)。
(2)CO2扩散到血液,血浆的pH会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脲酶分解尿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X+↑,则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4)分析下图,患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时,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
C.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弱
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录表明,古罗马人可能是最先明确意识到碱的存在的文明。他们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可以与酸中和的物质,于是把它命名为碱。并且发现碱的味道是苦的,他们最初发现的碱来自草木灰。中国人发现用草木灰和面后,能够极大地增强面的延展性,由此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拉面。
而几乎所有的古文明对碱的认识都是这种类型的碱,其实它们不是属于真正的碱只是具有碱性的盐,如厨房中常见的碱面(碳酸钠),用来反应面粉发酵产生的酸。直到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认为“酸”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而相反“碱”是在水中解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H+和OH-二者一见面,就会“水火不容”—结合成水,并放出热量。
(1)通常情况下碱溶液的pH_______(填“>”、“<”或“=”)7。
(2)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_______(填字母)。
A.KOH B.Na2CO3 C.Al(OH)3 D.Cu2(OH)2CO3
(3)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溶液中,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热,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
(4)熟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碱,请写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2.石灰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中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石灰岩在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逐渐溶解,经过漫长的过程形成溶洞。坚硬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水不会使它溶解,但溶有较多二氧化碳的水可以和它慢慢发生化学反应,把它转化为可以溶解的碳酸氢钙[Ca(HCO3)2],溶解在地下水中。溶解有较多碳酸氢钙的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会逐渐分解,把“吃掉”的石灰岩重新“吐”出来,形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了钟乳石。钟乳石非常漂亮,但形成周期非常长,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所以要防止溶洞景观被破坏,保护钟乳石资源。
(1)Ca(HCO3)2属于___________类(填“酸”或“碱”或“盐”)。
(2)向盛有地下水水样的烧杯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搅拌后,观察到___________出现,说明该地下水是硬水。
(3)写出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我们日常烧水的水壶中经常会结一些水垢,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若要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可以向水垢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填厨房中的一种调味品)浸泡除去。
13.请阅读短文,然后解答问题。
文字的载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作用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文字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是陶器,人们把文字刻在泥胎上,经烧制而不脱落。制作泥胎用的是黏土、其中含有铝、镁、铁等金属元素。周代把文字铸在青铜钟鼎上,这就是钟鼎文或金文。青铜器表面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西周到春秋时,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制作竹简时,用大火烤制竹子,使其内部的水分蒸发,这一过程叫“汗青”或“杀青”。
替代竹简的文字载体是纸,我国西汉就有了纸。造纸时,在树皮中加入强碱液进行蒸煮制成纸浆,再经一系列操作得到纸,同时产生碱性废液。现代生活中,电子书成为一种新的文字载体。
(1)黏土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钟鼎文载体的材料属于哪种材料?其主要成分的元素符号是什么?
(3)铜生锈除与氧气有关外,还与空气中的哪些物质有关?
(4)从微观角度看,“杀青”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什么?
(5)将树皮制成纸浆,利用了强碱的哪种性质?处理造纸废液的方法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地球上,铁的含量远比铜多,但是在使用金属的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是使用铜器先于铁器。这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天然铜,且它有醒目的色彩和光泽。而自然界却少有天然铁,即使有从天外飞来的陨铁,外观像石头,且质地坚硬,很难加工成型。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烧陶的温度已能达到900℃,并且有窑。氧化铜在800℃左右的温度就可以与一氧化碳等物质反应生成铜,铜的熔,点较低,只有1083℃,因此铜矿石较易冶炼。而矿石中氧化铁较难转化为铁,铁的熔点高达1537℃,冶炼的难度大很多。
含有铜元素的孔雀石,具有醒目的翠绿色,容易被发现和识别。孔雀石中还常有天然铜伴生。古人在孔雀石矿物垒起的灶上升起篝火,就有可能在矿石表面得到一层铜。铁矿石虽然储量多,分布广,但多数铁矿石与普通岩石没有太大差别,古人很难区分它们。
(1)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铁合金。
生铁与钢性能不同,主要是因为_______元素含量不同;铁生锈为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可利用此原理生产暖宝宝。
(2)人类使用铜器早于铁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_。
A.自然界中有天然铜,没有天然铁
B.冶炼铜的难度比铁低
C.铜及含铜矿物的颜色鲜艳容易被发现
D.自然界中铜的含量比铁高
(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请写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写出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材料的发展史以青铜器时代为起点。你认为青铜比纯铜容易冶炼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15.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零排放”的目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加重,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2021年9月我国科研团队实现了在无细胞系统中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为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
目前汽车普遍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开发能够取代汽油的新能源,生产和使用环保型、零污染的绿色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
(1)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淀粉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除二氧化碳外,根据材料再写出一种温室气体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乙醇(C2H5OH)俗称酒精,是一种___________(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它们是用人工方法,由低分子化合物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又叫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可在10000以上。大家对塑料都很熟悉。如塑料盆、椅、鞋、雨衣、瓶等。全球塑料产量是钢产量的两倍,有色金属产量的17倍。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塑料的名称是根据树脂的种类确定的。除此外还根据需要加入特定用途的添加剂,如提高塑性的增塑剂,防止塑料老化的抗老剂。有的塑料,如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来制作食具或食品袋,也不能焚烧,不然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有的塑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烯,无毒,可用来制作食品袋和其它食具。人工合成的塑料是非生物降解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能长期存在,不会分解。因此,塑料制品,尤其是大量使用的塑料薄膜袋和泡沫塑料容器,已造成环境污染,即“白色污染”问题。许多城市已禁用此类物品,提倡使用纸袋或纸质容器。
(1)三大合成材料是指:_________、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2)三大合成材料是人工方法合成的_________ (填“低”或“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3)要解决“白色河染”问题,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请写出你的一条建议:_________。
17.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阅读以下相关主题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舟十三号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长180天,空间站中常用水气整合系统实现CO2的清除和O2的再生(简易流程如图),科学家通过缜密计算,为了提供3名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所需的O2,至少需从地球带486kg的水进行电解。
材料二:我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未来还将探索在月球建设基地的可能,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在月球上大规模制造O2,在月球上可以电解熔融月壤(含SiO2、FeO、CaO、Al2O3等)制造氧气。
(1)分析材料一流程可知,可循环利用的化合物有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航天员呼吸属于缓慢______过程,并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2)写出材料一流程中中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______。
(3)请计算电解486kg水能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__。理论上,电解等质量的下列氧化物,产生氧气最多的是______。
A.SiO2 B.FeO C.CaO
18.阅读短文,解答下列问题:
苹果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常吃苹果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苹果加工时容易褐变,影响外观、风味,还会造成营养流失。褐变主要是由于苹果中的酚类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被氧化,因此,对于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温度对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相对活性的影响如图所示)。研究发现柠檬酸能较好地抑制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相对活性。
(1)苹果在加工中发生的褐变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褐变前后多酚氧化酶的质量和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没变。
(2)加工苹果时,加入_______可以抑制苹果的褐变。
(3)由图可知,多酚氧化酶的相对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苹果营养丰富,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B.高胆固醇人群不宜食用苹果
C.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D.苹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属于有机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混合物
(2)可燃性
(3)Cl-
2.(1)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动植物呼吸等 寻找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2) 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 碳替代
(3)同一条件下吸收剂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等
3.(1)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
(2)+4
(3)复分解
4.(1) 化石燃料的燃烧 植树造林
(2)H2
(3) 温室 分解反应 温度过高,酵母菌等微生物不易存活 22:9
5.(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加充分
(2)杀菌、降低水的硬度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4)减少水分,增大浓度
6.(1)化学
(2)
(3)开发利用新能源(合理即可)
7.(1) 塑料 软水
(2)C
(3)疏松多孔
(4)提取食盐或提取金属镁(合理即可)
8.(1)C4H8O2
(2)AD
(3)
9.(1)红
(2)碳酸氢钠/碳酸钙
(3)B
10.(1)弱碱性
(2)
(3)CO2
(4)09:00
(5)AC
11.(1)>
(2)AC
(3) 不正确 NaOH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
(4)Ca(OH)2+2HCl=CaCl2+2H2O
12.(1)盐
(2)有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
(3)
(4)食醋
13.(1)混合物
(2)金属材料;Cu
(3)CO2、H2O
(4)水分子之间的间隔
(5)腐蚀性;加入适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14.(1) 碳/C 放热
(2)D
(3)
(4)青铜器时代冶炼温度不足以熔化铜
15.(1)化学
(2)CH4(合理即可)
(3)有机
16.(1)塑料
(2)高
(3)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或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或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或回收废弃塑料等(合理即可)
17.(1) H2O 氧化 放出
(2)
(3) 432kg A
18.(1) 化学 化学
(2)柠檬酸
(3)在0-80℃范围内,多酚氧化酶的相对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4)A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之化学与环境专练提升(八)(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推断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