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第八章 光现象》章节练习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3分)我是一支铅笔:
①将我斜插在水杯中,你会看到我变“弯”了,那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
②我若躺在亮处,大家就都能看见我,那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③我和圆珠笔是好朋友,都爱在纸上“玩”,不同的是,它在纸上“滚”,我在纸上“滑”;
④若把我的内芯接入电路,我身体就会发热.
你认为铅笔的自述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A. 水中倒影 B. 海市蜃楼
C. 地上影子 D. 月食现象
3.(3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
B. 图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 图中,自光是由两种颜色的光复合成的
D. 图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处,在透镜另侧距离透镜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
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 只有和 B. 只有和 C. 只有和 D. 只有和
5.(3分)下列现象:(1)小孔成像、(2)立竿见影、(3)雨后彩虹、(4)人眼看不见墙后面的物体、(5)金星凌日、(6)站在河岸边看到树木的倒影、(7)日食、(8)一叶障目,其中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4)、(5) B. (3)、(6)
C. (4)、(5)、(6) D. (3)、(4)、(8)
6.(3分)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与光屏分置于凸透镜两侧,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点,并调整光屏的位置,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最大的像;蜡烛应放置的点是(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7.(3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为玻璃板,和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B. 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 把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
D.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最好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8.(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距凸透镜 时,在凸透镜另一侧 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 时,它的像一定是
A. 像距为,且成缩小的实像 B. 像距为,且成放大的实像
C. 像距为,且成缩小的实像 D. 像距为,且成放大的虚像
9.(3分)如图,一束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在墙壁上出现光斑,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时,若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光斑将
A. 不移动 B. 向右移动 C. 竖直向上移动 D. 竖直向下移动
10.(3分)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镜花水月 C. 立竿见影 D. 坐井观天
11.(3分)红外线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在空气中传播距离较远,关于红外线的相关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战士用来观测夜间敌人的行动 B. 用来测量体温
C. 用来消毒杀菌 D. 用来进行遥控
12.(3分)下列关联正确的是
A. 光的直线传播--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B. 光的折射--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
C. 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
D. 光的反射--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
13.(3分)身高为的小芳同学站在镜前处照镜子,她的像离镜面的距离为______,当她远离镜面后退后,她与像的距离为______,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
14.(3分)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璜,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____反射.观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由于光在银幕表面发生了____反射.同时,我们能分辨出银幕上不同人物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____不同.
15.(2分)如图所示,是一条鱼跃出水面,咬食荷花的画面,鱼在水中看到荷花,此时光从空气中斜射入______中,鱼要准确的咬到荷花,应该跃向看到的荷花所在的______位置下方上方本身。
16.(2分)在预防“非典”期间,车站、机场等场所,安装了一种红外线体温测度仪,它是利用____发出的红外线来测温的,晴天晒被子能杀菌是利用____性质.
17.(4分)显微镜的物镜焦距______,目镜焦距______。放大倍数等于______与______的乘积。
18.(1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则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km/s.
19.(2分)投影仪上的投影镜头相当于 ______ 可以成放大的实像。国家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某班学生的近视率高达,班上近视眼同学佩戴的眼镜相当于 ______ 。同学们要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按时做眼睛保健操,爱护好眼睛。
20.(3分)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装有液态的透明饮料瓶.这是因为装有液体的饮料瓶相当于____,对光线有____作用,而且太阳光具有____.
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1.(10分)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______成像原理相同;
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尽上和之间的某一位置后,此时应取下光屏,从凸透镜的______侧选填“左”或“右”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四 、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2.(10分)请根据图所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五 、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3.(10分)(1)如图1所示,一束光射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上,请画出光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2)请在图2中,作出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3)如图3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S发出的经镜面反射且过P点的光线.
24.(10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过一个透镜后相交于主光轴上的A点,取走透镜后,光线相交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 (会聚/发散)作用,是 透镜,由此说明,能把光线相交于一点的透镜 (一定/不一定/一定不)是凸透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1)将铅笔斜“插”入水杯中,铅笔会发生偏折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故正确.
(2)铅笔本身不发光,它的表面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线,被反射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
(3)铅笔始终没有离开纸,属于滑动摩擦.而圆珠笔的笔尖是个滚珠,滚珠不停地在纸面上滚动,接触面总是改变,所以圆珠笔和纸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4)电流可以通过铅笔的内芯,说明铅笔芯是导体.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③④.
故选C.
2.【答案】B;
【解析】解:、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地上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月食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答案】B;
【解析】解:、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B正确;
C、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复合成的,故C错误;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该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光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4.【答案】C;
【解析】解:蜡烛距离凸透镜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即;,
解得:。故错误,正确;正确;
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使光屏靠近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正确。
故选:。
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以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且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得出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位置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得出结果。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要熟记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
5.【答案】B;
【解析】解:(1)小孔成像、(2)立竿见影、(4)人眼看不见墙后面的物体、(5)金星凌日、(7)日食、(8)一叶障目,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6)站在河岸边看到树木的倒影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综上分析,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3)、(6).
故选B.
6.【答案】C;
【解析】解:如图,蜡烛在焦点F的左侧的abc三点时,光屏上都能承接到实像,蜡烛在c点时,物距最小,像最大;蜡烛在a点时物距最大,像最小.
故选C.
7.【答案】C;
【解析】解:、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故A正确;
B、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B正确;
C、因为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面镜,故C错误;
D、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能保证实验效果,故D正确.
故选C.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中玻璃板如果不垂直于桌面,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当实验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8.【答案】B;
【解析】解: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的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说明此时,。
把蜡烛移到距透镜处时,,,相当于像与物的位置对调,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
当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本题实际上是将物与像的位置对调了,也可以用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来解。这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才行。
9.【答案】D;
【解析】解:入射光线不变,平面镜下移,导致入射点左移动,反射光线将下移动,则墙上光斑的位置会竖直向下移动。
故选:。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可得出结论。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时要掌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知道这些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0.【答案】A;
【解析】解: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属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C、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不合题意;
D、坐井观天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才会“所见甚小”,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解:、所有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线的热作用强,人体可以辐射出红外线,夜视仪就是根据热作用强的原理制成。战士夜晚使用红外夜视仪观测夜间敌人的行动。不合题意。
B、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红外线越强。利用红外线可以来测温度。不合题意。
C、利用紫外线可以用来杀菌和消毒制成杀菌的灭菌灯。符合题意。
D、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不合题意。
故选:。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紫外线也是一种不可见光,但它与红外线的特点不同,紫外线可以用来杀菌和消毒。
该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要根据实例进行解释。
1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选项错误.
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选项错误.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光的原因,所以选项错误.
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选项正确.
故选D.
13.【答案】0.2; 1.4; 1.65;
【解析】解: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是,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芳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她远离镜面后退后,她与镜面的距离为,她与像的距离为,
小芳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芳的大小有关,跟小芳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芳远离镜面后退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还是。
故答案为:;;。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人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14.【答案】镜面;漫;音色;
【解析】解:(1)玻璃外墙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射到镜面上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这种光强度大,逆着光线看,很刺眼,大量使用这种玻璃外墙会造成光污染;
(2)电影荧幕表面很粗糙,光线照射到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才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画面;
(3)不同的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人物.
故答案是:镜面;漫;音色.
15.【答案】水; 下方;
【解析】解:荷花反射的光线由空气中进入水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荷花变高了。鱼要准确的咬到荷花,应该跃向看到的荷花所在的下方位置。
故答案为:水;下方。
鱼能看到荷花,是荷花反射的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进入鱼的眼睛,所以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荷花,而是偏高的荷花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本题中鱼能看到荷花是由于折射形成的虚像,像和物在界面的同一侧。折射形成的虚像和物体在同一种介质中,而反射形成的虚像和物体在不同的介质中。
16.【答案】人体;紫外线;
【解析】解:在预防“非典”期间,车站、机场等场所,安装了一种红外线体温测度仪,它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温的,晴天晒被子能杀菌是利用紫外线的性质.
故答案为:人体;紫外线.
17.【答案】短;长;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解析】解: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
故答案为:短;长;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光学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放大倍数较大。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是为了使像放大更大的倍数。
该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
18.【答案】3×105;
【解析】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
故答案为:3×105.
19.【答案】凸透镜; 凹透镜;
【解析】解: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用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之一,,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所以为了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故应使得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故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即可判断矫正近视眼所用的透镜。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知道并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0.【答案】凸透镜;会聚;能量;
【解析】解:装有水的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且太阳光具有能量,易引燃位于焦点处的树叶等.所以不允许随便丢弃饮料瓶.
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能量.
21.【答案】10.0;照相机;右;
【解析】解: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将点燃的蜡烛放到标尺处,此时的物距为,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尽上和之间的某一位置后,物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应该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故答案为:;照相机;右。
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成像物体在凸透的同一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只要告诉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可以确定其余的三个方面。
要确定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只要知道: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即可。
22.【答案】解: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
【解析】
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3.【答案】解:(1)先过第一次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到达第二个反射面,同理先作法线,再作反射光线,注意第二次反射的反射光线与第一次反射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2)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
【解析】(1)首先知道入射光线要经过两次反射,然后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完成光路图.
(2)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3)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所有的反向延长线都会过S的像;连接像点与P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即可.
24.【答案】发散凹;不一定;
【解析】解:放上透镜的会聚点A要比不放透镜的会聚点B更要远离透镜,由此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该透镜是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可以将光线会聚于一点;
但在此种情况下,会聚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也会会聚于一点,由此可知,能够使光线会聚于一点的不一定是凸透镜.
故答案为:发散;凹;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