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27 Si 28 P 31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I 127 Ba 137 Au 197
选择题部分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葡萄酿酒 C.钢铁生锈 D.干冰升华
2.“减污降碳,保卫蓝天”,校园内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随手关电器 B.循环用教材 C.露天烧落叶 D.分类放垃圾
3.“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误食重金属,会导致中毒 B.食用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
C.缺乏铁元素,会导致贫血 D.霉变食品加热后食用,避免浪费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闻气体气味 D.检查气密性
5.如图是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g
C.镁原子的核内有12个质子 D.镁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6.《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
C.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D.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7.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B.所有能量都由化学反应产生
C.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D.酸、碱、盐之间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8.“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图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有关现象和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①中铁钉明显生锈,②③中铁钉几乎不生锈
B.对比②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对比①③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D.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干燥可以防止铁生锈
9.物质世界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虽小,既有质量,也有能量
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能促进燃烧
C.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0.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转化1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转化1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反应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可能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1.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三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数值为2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保持不变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12.已知某溶液X是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盐酸、CuSO4溶液和Na2CO3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
A.X是NaOH溶液 B.丙是CuSO4溶液
C.X与乙发生了中和反应 D.表中生成的两种沉淀都可溶于酸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14.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
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滤液M的颜色一定为无色 B.滤液M中一定含有两种金属离子
C.滤渣N中一定含有三种金属 D.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15.已知:Cu2O+H2SO4═Cu+CuSO4+H2O。将Cu2O和Cu的混合物16g放入100g溶质质量分为12%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8g固体。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为8g B.反应后的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8g
C.反应后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g D.原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之比为9∶1
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10分)⑴按照要求从铁、氧气、二氧化硫、氢氧化镁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
格中。
①能助燃的气体单质 ; ②一种金属单质 ;
③一种非金属氧化物 ; ④一种难溶的碱 ;
⑵从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耐高寒动车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风沙动车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我国已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高铁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
①制造高铁列车使用了许多新型材料。动车组外灯罩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 材料(选填“金属”、“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之一)。聚乙烯[(C2H4)n]是一种塑料成分,聚乙烯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②高铁刹车片由合金锻钢制成,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列车紧急制动时,轮毂盘面和刹车片的温度瞬间达到700℃以上。由上述信息可知,合金锻钢最应该具备的性质有 (选填序号之一)。
A.硬度小 B.有光泽 C.耐高温
③高铁轨道施工过程中常用铝热反应进行钢轨焊接。其原理为:铝粉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由于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铁以熔融状态流入铁轨的缝隙,冷却后就将铁轨牢牢的“黏”在一起。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Al+Fe2O3=2Fe+X,则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选填“复分解”“置换”“氧化”之一)。
④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旧钢铁得到了回收利用,请写出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
(写出一条即可)。
17.(12分)⑴三十载厚积薄发,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快速蓬勃发展,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①“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带回月球土壤。月壤中含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橄榄石(主要成分为MgFeSiO4)等物质。在MgFeSiO4中,Fe、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已知FeTiO3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如下表。
鉴别模拟“火星低层大气”和空气:分别取两气体样品于集气瓶中,分别加入 ,现象为 ,则该气体为模拟“火星低层大气”。
③未来人类若要在火星上生活,下列研究设想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之一)。
A.将CO2转化为O2,提高O2含量 B.将CO2分解转化为N2,提高N2含量
C.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 D.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
⑵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科学的应用。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Na2C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Na2CO3的溶解度是 g。
②t2℃时,将不同质量的NH4Cl饱和溶液和Na2CO3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此时,NH4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写“大于”“等于”“小于”“无法判断”之一)。
③t1℃时,将5gNa2CO3放入试管中,加入20g水充分振荡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然后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再取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此时试管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结合溶解度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
18.(12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
⑴若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进行实验。(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方法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①捕捉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下列有关该流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之一)。
A.该流程实现了混合气体中CO2的分离与提纯 B.转化室中只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C.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OH和CaO D.该流程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⑶若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MnO2作催化剂)制备氧气,并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O元素),所选仪器按照“A→C1→E→C2→B→碱石灰干燥剂”的顺序连接(C1、C2为浓硫酸洗气瓶),检查装置气密性,进行实验。使19.2g该塑料试样碎屑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方法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C1的作用是 。
③19.2g塑料试样碎屑充分燃烧后,测得仪器C1、C2、B质量变化如右表所示。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结果精确至0.1g)。该塑料试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9.(13分)⑴市售纯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还可能含少量氯化钠。某化学小组对市售纯碱样品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已知:Ag2CO3为白色沉淀)
步骤Ⅰ:取纯碱样品,加水充分溶解,滴加过量试剂X,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步骤Ⅱ: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滴加适量试剂Y,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该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①步骤Ⅰ中所加试剂X可选用 (选填字母之一)。
A.稀盐酸 B.稀硝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钙溶液
②步骤Ⅱ中滴加的试剂Y是 溶液(填写化学式)。
⑵已知固体混合物A可能含有NH4Cl、NH4NO3、Fe2O3、CaCO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另
有无色溶液B,其中的溶质可能是Na2SO4和Na2CO3两者之一。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气体C的化学式为 。
②室温下,气体G水溶液的pH 7(选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③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④无色溶液H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⑤写出步骤Ⅳ生成红褐色沉淀K的化学方程式 。
⑥如果要确定溶液B中的溶质,还需取少量沉淀F再进行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
产生的现象及结论: .
20.(13分)⑴202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下图是以粗盐水为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①步骤Ⅰ中为除去粗盐水中的CaCl2、MgCl2和Na2SO4杂质,可向粗盐水中依次加入下列三种过量试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所加试剂顺序依次可以是 (选填字母序号之一);
A.Na2CO3、BaCl2、NaOH B.BaCl2、Na2CO3、NaOH
②步骤Ⅱ中向滤液A中加入 (写名称)至溶液的pH为7后,蒸发、浓缩为饱和食盐水。
③步骤Ⅲ中,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后加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④碳酸氢钠(NaHCO3)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用途。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用途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之一)
①在灭火器里,它是二氧化碳发生剂
②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③在制造饮料时,它是一种常用原料
④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之一
⑤在实验室中,它可以用于处理沾在皮肤上的酸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⑵从盐碱湖里获取的食盐(NaCl)晶体中常混有少量Na2CO3杂质。某化学小组同学欲利用一份食盐样品进行实验(经检验,样品中杂质只有Na2CO3)。称取50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200g水充分溶解,再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1.1%的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加入CaCl2溶液质量为150g时(即图中B点),烧杯里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
②当加入CaCl2溶液质量为100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g)。
答案解析
1.D 2.C 3.D 4. A 5.C 6.A 7.C 8.B 9.D 10.A
11.ABD 12.BCD 13.ACD 14.ABC 15.BD
16.⑴①O2 ②Fe ③SO2 ④Mg(OH)2
⑵①有机高分子1:2 ②C ③Al2O3置换 ④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17.⑴①7:8 +2 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⑵①20 ②大于 ③24 试管中固体溶解(消失或减少)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升温,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变大,试管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
18.⑴①ADCF ②CaCO3+2HCl=CaCl2+H2O+CO2↑
⑵①CO2+2NaOH=Na2CO3+H2O ②B
⑶①2H2O2H2O+O2↑②吸收氧气中的水,防止对氢元素质量计算的干扰
③6.4 5:4
19.⑴①B ②AgNO3 ⑵①CO2 ②大于
③NH4Cl、CaCO3、Fe2O3 ④Na+,Ca2+
⑤3NaOH+FeCl3=Fe(OH)3↓+ 3NaCl
⑥取沉淀F,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则溶液B中的溶质为Na2CO3;若沉淀无明显变化,则溶液B中的溶质为Na2SO4
20.⑴①B ②稀盐酸/盐酸 ③饱和氨盐水显碱性,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④D
⑵①NaCl、CaCl2 ②34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