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B.加热或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前都要先验纯
C.验纯氢气时,试管口向上靠近酒精灯点火
D.电解水可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CO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爆炸
C.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能制取CO2,则稀硫酸也能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食盐溶于水也吸收大量的热
3.KNO3与NH4C1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H4C1的大
B.t2℃时,两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C.t3℃时,配制等质量的KNO3与NH4C1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NH4C1>KNO3
D.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变
4.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0℃后再升温至20℃,其过程中始终未变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质量
5.a、b、c、d四只烧杯中分别盛有10℃、T1℃、T2℃、T3℃不同温度的水各100g,分别向其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T1℃<T2℃<T3℃
B.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
C.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四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 g
B.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10 g
C.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将4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
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
C.0~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D.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8.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乳浊液的是
A.食盐 B.花生油 C.面粉 D.蔗糖
9.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能将蜡烛重新点燃
B.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D.向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蔗糖固体不能溶解
10.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钙溶液 B.用水鉴别氯化钠固体和硫酸铜固体
C.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11.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A
B.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B>A=C
D.t1℃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分别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12.生活中常提到溶液,那么化学当中溶液是指
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均一、稳定、透明的化合物 D.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二、填空题
1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g丙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g。
(2)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填序号)。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4)向100g t2℃的水中加入55g甲的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14.防疫中的化学
2022年3月,我们威海居民全力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用到很多化学知识。
(1)新冠肺炎病毒也是由分子构成的,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①没有直接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身体也可能被感染______。
②防疫时可用酒精温度计测量体温______。
(2)佩戴医用口罩可以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口罩隔离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操作。
(3)在抗疫过程中“含氯消毒剂”被广泛使用。ClO2是一种新型的含氯灭菌消毒剂。在通常情况下,a.ClO2是一 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b.熔点-59℃;c.沸点11℃;d.在常温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2.9g ClO2 (水的密度为1g/mL);e.ClO2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生成氯气(Cl2)和氧气;f.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g.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ClO2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ClO2的名称是______,ClO2和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____。
②上文中描述二氧化氯化学性质的是(填字母编号)______,由上述信息可知,ClO2消毒剂的保存方法______。
③写出e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④工业上制备ClO2的反应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NaCl+2______。
(4)酒精(化学式C2H5OH)和过氧乙酸(化学式C2H4O3)也可以有效杀灭新冠病毒。
①两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相同的,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②下列关于两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宏观:过氧乙酸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3个氧元素组成
B.微观:过氧乙酸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C.定性:过氧乙酸和酒精都属于氧化物
D.定量:酒精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15.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当温度在t2至t3℃之间时,A物质与B物质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3)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
(4)t3℃时将88g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___________g水。
(5)在t3℃时,将80gX物质加入到100水中,充分溶解后降温至t1℃,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二所示,则X为___________(填“A”或“B”“C”)。
三、实验题
16.某兴趣小组制取氧气,并尝试回收部分药品。可能用到的部分装置如图。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用双氧水制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收集氧气的装置可选用_______(填字母)。
(3)充分加热氯酸钾和1.5g二氧化锰制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填字母)。氯化钾的溶解度34g(20℃)。将残留固体冷却至室温,称得其质量为4.6g。欲将氯化钾全部溶解,至少应加入该温度下蒸馏水的体积约_______(填字母)。
A 10mL B 20mL C 30mL D 40mL
(4)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选用发生装置B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______。C装置与B装置相比优点是_______。
四、简答题
17.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
(2)t1℃时,将10gA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3)t2℃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小的是_____。
(4)t3℃时,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大
B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五、计算题
18.实验室有一瓶未开封的浓盐酸,部分标答如图所示。这瓶浓盐酸的溶液质量为_____g,溶质的质量为______g。若用这瓶浓盐酸来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量取浓盐酸的_____mL,水的体积约是_____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C2.B3.C4.D5.D6.D7.B8.B9.C10.D11.C12.B
13. 61 adcb 乙>甲>丙 甲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14.(1)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2)过滤
(3) 二氧化氯 +4、0(或+4价、0价) ef 常温下避光密封保存
(4) 酒精和过氧乙酸都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15. C>B>A 能 B 152 A
16. 分液漏斗 D或者F A A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液封) 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17. t3℃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5g 55 B C
18. 590 218.3 45.8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