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一轮练习题-盐 化肥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试验导电性是不可行的
B.用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烘焙糕点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
2.经实验测定某溶液由Mg2+、Fe3+、NO3-、SO42-四种离子组成,Fe3+、NO3-、SO42-离子的个数比为2:10:1,则溶液中Mg2+、Fe3+、SO42-离子的个数比为( )
A.3:2:1
B.1:2:1
C.1:2:2
D.1:2:7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洗涤剂能洗掉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C.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下列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H+ Ba2+ NO3﹣ SO42﹣ B.H+ SO4 2﹣ K+ CO3 2﹣
C.H+ Na+ K+ NO3﹣ D.Ca 2+ CO3 2﹣ NO3﹣ Na+
5.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一定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嗅到刺激性气味
C.硝酸钾(KNO3)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都属于复合肥料
D.为增强肥效,可将铵态氮肥和草木灰(含有K2CO3)混合施用
7.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相互关系中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其中甲是一种常见的酸,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乙物质在固态时俗称“干冰”,丁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经略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甲和丙不是同种类别的物质
B.丁是水
C.甲→乙只能通过甲与丙反应实现
D.乙和丁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8.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类别、用途完全对应的是( )
A.熟石灰 Ca(OH)2 碱 改善酸性土壤
B.生石灰 CaO 氧化物 补钙剂
C.食盐 NaCl 盐 除铁锈
D.火碱 NaOH 碱 改善酸性土壤
9.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丙和丁,甲、乙、丙、丁的微观示意图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前 反应后
甲 乙 丙 丁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C.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1:7
D.若有28g甲完全反应,则有14g丁生成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渐滴加碳酸钾溶液至过量
B.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uCl2固体
C.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镁粉至过量
D.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
11.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是“铁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表示物质的所属类别是单质
B.e点表示的物质的溶液呈浅绿色
C.f点表示的物质所含的阳离子为Fe2+
D.a点表示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Fe3O4
12.下列除杂质使用的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CO) 点燃
B KCl (KCIO3) 加MnO2,加热
C NaCl(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NaNO3溶液(NaCl) 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及微观模型图有助于认识化学,并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1)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①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x=______;
②请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可用离子表达式表达为:。如图是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表达式表达为:______;
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14.我国科技力量日益强大,航天事业迅速发展。
(1)火箭推进剂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偏二甲肼(化学式C2H8N2)与四氧化二氮(化学式N2O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载人航天器中“氧再生系统”的物质转化如图所示:排出舱外的物质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填空),处理掉1个CO2分子,需要___________个H2O分子。
(3)太空教师王亚平将泡腾片(主要成分是Na2CO3)和柠檬酸(C6H8O7),塞入蓝色水球,产生很多小气泡,说明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还闻到阵阵香气,说明分子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
15.受俄乌冲突的影响,今年3月10日,俄罗斯相关部门发布信息表示:今后将会暂时停止化肥的出口。该消息一出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1)2020年俄罗斯一共向全球供应了1084万吨钾肥,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达到了20%,下列物质属于钾肥的是___________。
A.KCl B.NH4HCO3 C.NaNO3 D.Ca3(PO4)2
(2)铵态氮肥和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物质混合会降低肥效。
(3)化肥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请提出化肥使用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
16.请用线段连接有对应关系的相邻两列间的点(每个点只能连接1次)_________。
三、推断题
17.如图,A、B、C、D、E分别表示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五种物质中的一种,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其中物质A的浓溶液是常用的液体干燥剂;物质C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
(1)D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则B与C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3)A与E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
18.已知白色固体可能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并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______。
(3)为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②步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当加入agNaOH溶液时,与NaOH发生反应的物质是___,加入bgNaOH溶液时产生的沉淀是___;字母m、a、b之间的关系为:b=___;若b=160,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写出过程)。
四、实验题
19.体验化学探究之旅
为验证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证明A处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仅从观察到D处出现了明显现象是无法判断B、C处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请简述理由______。
(4)实验结束后,欲探究A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剩余固体A的成分是______。
乙同学认为将剩余固体A加水充分溶解,观察到有不溶物,也能判断剩余固体A的成分。可行吗?请说明理由______。
丙同学认为不使用酚酞试液和稀盐酸也可以确定剩余固体A的成分。请写出方法和结论______。
20.某探究性活动中,甲、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已知)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反应结束后,甲、乙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以下问题:
(Ⅰ)废液缸中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
(Ⅱ)甲同学实验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3)丙同学从实验(2)的废液缸中取出废液,过滤,对滤液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助丙同学从实验(2)的废液缸中取出废液,过滤,对滤液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助丙同学完成以下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_________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 产生气泡
证明滤液中一定有NaCl B.向实验A所得溶液中滴加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探究结论】该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
五、计算题
21.胆矾晶体部分失水后得到某硫酸铜晶体(CuSO4·xH2O),华雪同学为研究CuSO4·xH2O加热后所得物质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取10.7gCuSO4·xH2O晶体加热使其分解,绘制出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图。如图所示,到t1℃时该固体完全失去结晶水
(1)计算该硫酸铜晶体(CuSO4·xH2O)中x的值。(CuSO4·x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18x)
(2)CuSO4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升温到t2℃,残留固体是黑色物质,则m为多少。(写出求m的过程)
22.在一定温度下,向20gNa2C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1g水,溶解后,再向其中加入100g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的质量为211g,将滤渣洗涤、 干燥,称其质量为m,试计算:
(1)m=_____g。
(2)求加入的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故可以用铅笔芯代替石墨实验导电性,故A错误;
B、用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烘焙糕点发生的反应是盐与酸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B错误;
C、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餐具上的油污,不是溶解作用,故C错误;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沸点低的氮气先蒸发出来,故D正确。故选D。
2.A
【分析】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据此解答。
【详解】某溶液由Mg2+、Fe3+、NO3-、SO42-四种离子组成,Fe3+、NO3-、SO42-离子的个数比为2:10:1,其中负电荷总数为10×1+1×2=12,则正电荷总数也应是12,Fe3+提供了6份正电荷,则Mg2+也提供了6份正电荷,而一个Mg2+只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可以推断Mg2+为3份,故溶液中Mg2+、Fe3+、SO42-离子的个数比为3:2:1;
故选A。
3.B
【详解】A、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A错。
B、洗涤剂能洗掉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B正确。
C、复合肥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硝酸铵(NH4NO3)营养元素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是一种复合肥料,C错。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故D错。
故选:B。
4.C
【详解】A、H+ NO3﹣ Ba2+和SO42﹣ 结合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B、SO4 2﹣K+ CO3 2﹣和H+ 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H+ Na+ K+ NO3﹣,可以大量共存;D、Ca 2+ 和 CO3 2﹣ 结合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故选C。
点睛∶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生成或有沉淀生成或有气体生成,三者具备其中之一即可。
5.A
【详解】A、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水的质量不断增加(混合溶液中本身含水,故不是从零开始增加),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本身含水,故水的质量继续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变小,符合题意;
B、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溶液质量逐渐增加,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质量不可能不变,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继续增加,不符合题意;
D、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pH逐渐增大至等于7,待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pH始终等于7,待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pH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A、化肥能提供农作物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故正确;
B、铵态氮肥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氨气,所以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嗅到刺激性气味,故正确;
C、硝酸钾含有钾、氮元素、磷酸氢二铵含有氮、磷元素,均是复合肥料,故正确;
D、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错误。
故选D。
7.C
【分析】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也就是碳酸钙;乙物质在固态时俗称“干冰”,也就是二氧化碳;丁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也就是水;甲是一种常见的酸,可以是稀盐酸等。
【详解】A.甲是酸,丙是碳酸钙,属于盐,属于甲和丙不是同种类别的物质,选项推断正确。
B.丁是水,选项推断正确。
C.甲→乙也就是稀盐酸到二氧化碳,可以只能通过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也可以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制得,选项推断错误。
D.乙和丁也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反应是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化学式是 Ca(OH)2,属于碱,可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正确;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作补钙剂,故错误;
C、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属于盐,不能用于除铁锈,故错误;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属于碱,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故选A。
9.D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复分解反应式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其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由反应方程可知,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A错,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方程可知,所有反应物均由分子构成,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是3个分子,B错,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丙、丁为CO2和N2,反应后生成2份CO2和一份N2,所以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C错,不符合题意;
D.设28g甲反应可以生成丁的质量为x,
x=14g
,D对,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渐滴加碳酸钾溶液至过量,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钾,氢氧化钠不参与反应,氢氧化钠显碱性,pH应始终大于7,不符合题意;
B、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uCl2固体,氯化铜逐渐溶解,至溶液达到饱和,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待饱和后,不再变化,但是是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铜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不是从零开始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镁粉至过量,镁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24份镁置换出64份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少,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24份镁置换出56份铁,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少,但是与氯化铜相比,减小幅度变小,待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详解】A、图是“铁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a点对应的化合价为0,单质的化合价为0,故a应该为铁的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e点对应的物质类别为盐,对应的化合价为+3价,故e点对应的物质应该为三价铁离子盐,铁离子盐的溶液呈黄色,亚铁离子盐的溶液呈浅绿色,故B错误,符合题意;
C、f点对应的物质类别为盐,对应的化合价为+2价,故,f点对应的物质应该为亚铁离子盐,故f点表示的物质所含的阳离子为Fe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A可知,a点表示的物质为铁单质,铁单质在氧气中燃烧,铁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a点表示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Fe3O4,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D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Cl能与适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13.(1) 26.98 8
(2) NaCl 有沉淀生成
【详解】(1)由图示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3=2+x+3,故x=8;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表示为;
(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发生改变,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故该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表达式表达为:Ca2++CO32-=CaCO3↓;
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算溶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或气体或沉淀,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有沉淀生成。
14.(1)C2H8N2+ 2N2O42CO2+3N2+4H2O
(2) CH4 4/四
(3) CO2 不断运动
【详解】(1)由题目可知,偏二甲肼(C2H8N2 )与四氧化二氮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2N2O42CO2+3N2+4H2O。
(2)由图示可知,排到舱外的物质是CH4;反应Ⅱ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参与反应的CO2和H2的个数比为1:4,反应Ⅰ中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参与反应的H2和H2O的个数比为1:1,所以处理掉1个CO2分子,需要4个H2O分子。
(3)因为Na2CO3可以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太空教师王亚平将泡腾片(主要成分是Na2CO3)和柠檬酸(C6H8O7),塞入蓝色水球,产生很多小气泡,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其化学式为:CO2;“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香味分子运动到鼻腔被人闻到香味。
15.(1)A
(2)碱性
(3)有针对性地/均衡适度地使用化肥等(合理即可)
【详解】(1)A、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B、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Na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A;
(2)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
(3)化肥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过度使用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应该针对性地/均衡适度地使用化肥等。
16.
【详解】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图中Pt是单质;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图中Al2O3是氧化物;酸是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图中HNO3是酸;碱是溶于水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图中Ba(OH)2是碱;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图中K2CO3是盐。
17. Na2CO3 NaOH+HCl=NaCl+H2O 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物质A的浓溶液是常用的液体干燥剂,因此A是硫酸;物质C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因此C是盐酸;B能够和盐酸、硫酸反应,因此B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E能够和A(硫酸)反应,因此E是氯化钡;D能够和C(盐酸)及E(氯化钡)反应,因此D应该是碳酸钠,则B是氢氧化钠,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详解】(1)D物质是碳酸钠,其化学式是Na2CO3;
(2)B与C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3)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A与E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 CuSO4、NaOH CaCO3、BaCl2、Na2SO4 H2SO4 Cu(OH)2 a+10m 9.8%
【分析】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钙难溶于水,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详解】(1)取少量白色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所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铜;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沉淀为碳酸钙和硫酸钡,所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
(3)当加入agNaOH溶液时,沉淀的质量没有开始增加,所以与NaOH发生反应的物质是稀硫酸,加入bg NaOH溶液时产生的沉淀是氢氧化铜;
由图像可以看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b-a)g,所以
b=10m+a,
依据元素守恒,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以及剩余的硫酸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解得 x=9.8%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19.(1)B处粉末减少,C处黑色粉末变红
(2)
(3)B处未反应的CO2也能使D处石灰水变浑浊,干扰检验
(4) CaO和CaCO3 不可行,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有不溶物 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若质量大于5.6g,则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钙;若质量等于5.6g,则只含氧化钙
【解析】(1)
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粉高温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B处粉末减少,C处黑色粉末变红,故填:B处粉末减少,C处黑色粉末变红。
(2)
C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故填:。
(3)
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即使BC处不反应,D处也会变浑浊,故填:B处未反应的CO2也能使D处石灰水变浑浊,干扰检验。
(4)
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能使酚酞变红色,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能生成气体,根据上述现象,判断剩余固体A的成分是CaO和CaCO3;
将剩余固体A加水充分溶解,观察到有不溶物,不能判断剩余固体A的成分,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加水也可能有不溶物,不溶物不一定是碳酸钙,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设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氧化钙质量为x
x=5.6g
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若质量大于5.6g,则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钙;若质量等于5.6g,则只含氧化钙;
故填:CaO和CaCO3;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加水也有不溶物;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若质量大于5.6g,则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钙;若质量等于5.6g,则只含氧化钙。
20.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 CaCl2、HCl 检验滤液中有碳酸钠并将其除尽 硝酸银溶液
【详解】(1)甲同学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
(2)(Ⅰ)根据甲、乙同学所使用的药品,废液缸中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CaCO3;
(Ⅱ)反应结束后,甲、乙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说明甲同学所做的实验稀盐酸过量,所以甲同学实验后的废液中除了反应生成CaCl2,还有过量的HCl;
(3)探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实际上就是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所以应先检验碳酸钠并除去碳酸钠,故探究目的是:检验滤液中有碳酸钠并将其除尽;发生反应:Na2CO3+2HNO3==2NaNO3+H2O+CO2↑,故现象是:产生气泡 ;检验滤液中有NaCl,向实验A所得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NaCl+AgNO3==AgCl↓+NaNO3,故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21.(1)该硫酸铜晶体中x的值是3。
(2)解:CuSO4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40% ,
答:CuSO4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
(3)解:由题意知,升温到t2℃时,残留的黑色物质为Cu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CuSO4与CuO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解得:m=4.0
答:则m为4.0。
【详解】(1)详解见答案;
(2)详解见答案;
(3)详解见答案。
22.(1)10;(2)11.1%;(3)10%
【详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20g+101g+100g-211g=10g。故填:10。
(2)设碳酸钠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钙质量为z。
x=10.6g,y=11.7g,z=11.1g
加入的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1%
(3)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2)加入的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1%;
(3)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