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综合卷(3)---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2023·交城模拟)“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不大,所以称为小雪。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美丽的雾凇
C.热水冒白气
D.冰雕变小了
2.(2023·顺德模拟)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B.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
C.一支全新的铅笔长约为19cm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3.(2023·殷都模拟)某人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7.6℃的体温计,先后测体温分别为37℃和38℃的甲、乙两人的体温,则测得的数据分别为( )
A.37℃和38℃ B.37℃和37.6℃
C.37.6℃和38℃ D.37.6℃和37.6℃
4.(2023·瑶海模拟)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1m3
B.家用壁挂式空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5A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合肥地区六月份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50℃
5.(2023·长安模拟)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6.(2023·平潭模拟)在恒温环境下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图可表示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 B.
C. D.
7.(2023·内江模拟)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出汗”③秋天清晨出现大雾天④冬天早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2·长春模拟)如图所示为家用寒暑表(单位都是摄氏度),其中示数最低的是( )
A. B. C. D.
9.(2022·杨浦模拟)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
A.0℃ B.10℃ C.40℃ D.100℃
10.(2023·山西模拟)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熔化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B.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吹风降低了室温
C.夏天会看到冰棒冒出“白气”,是冰棒汽化而成的
D.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11.(2022·平乐模拟)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2022·福州一模)小格参加植树劳动时发现,移植栽培树苗时需要将部分树叶剪去,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此操作主要是改变了树叶( )
A.接收的光照强度 B.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所处的环境温度 D.表面的空气流速
13.(2022·庐江模拟)小王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冰熔化过程用时6min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14.(2023八上·泗阳期末)下列物体是晶体的是( )
A.海波 B.塑料 C.松香 D.橡胶
15.(2023八上·秦淮期末)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
A.t甲=t乙=t丙 B.t甲>t乙>t丙
C.t甲<t乙=t丙 D.t甲<t乙<t丙
16.(2023八上·石门期末)耍杂表演赤手从沸腾“油锅”中取物,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可能的,油里面加了醋,醋使得油的沸点大大降低
C.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D.这是可能的,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17.(2022八上·荣县期中)一只温度计示数不准,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6℃,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 92℃。当实际气温为 20℃时,它的读数为( )
A.23.2℃ B.28.2℃ C.33.2℃ D.38.2℃
18.(2023·新市区模拟)2022年11月20日~28日新疆阿勒泰遭受近10年以来最强区域性寒潮天气,出现大风、暴雪、降温等极端天气,富蕴县吐尔洪乡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8.6℃,针对当地极寒天气,应选择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
液体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煤油
熔点 ﹣39℃ ﹣117℃ ﹣95℃ ﹣30℃
A.水银 煤油 B.酒精 甲苯
C.甲苯 煤油 D.煤油 酒精
二、填空题
19.(2023·太和模拟)《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使湿纸很快变干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20.(2023·阿城模拟)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107J/m3。完全燃烧0.5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为 J,用天然气给水加热至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
21.(2023·殷都模拟)对进行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常使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氯乙烷液体,它能把皮肤冷得处于麻木状态,这种“局部麻醉”所应用的物理原理是 。
22.(2022·美兰模拟)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在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固液共存”、“液体”);该物质凝固过程时间持续了 分钟;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23.(2022·广东模拟)如图所示,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锤内有一些碘粒,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碘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若停止加热,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碘锤内侧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发生了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在碘锤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结果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颗粒比碘锤侧壁上的 (选填“多一些”“一样多”或“少一些”)。
24.(2022·濠江模拟)如图为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水会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减小食物的 能,使食物不变质。翻煮时利用煤气炉进行加热,是通过 方式使食物温度升高。
25.(2022·西城模拟)小瑄利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水沸腾,她撤掉酒精灯,发现烧瓶中的水会停止沸腾,这说明水的沸腾需要 。她用胶皮塞塞紧烧瓶口,如图所示,将烧瓶倒置并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她观察到 ,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
26.(2023·全椒模拟)严寒的冬天,早晨起床时常在卧室的玻璃窗上看到一些因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冰花”,这些“冰花”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27.(2022·南海一模)一标准大气压下,M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甲所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在正在熔化的M物质中,该物质的熔点是 ,加热到第5min时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它们与空气的热传递,试管内水的质量 增加(选填“会”或“不会”)。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黄冈模拟)
(1)组装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2)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
(3)纠正错误后,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沸腾图像如图乙a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如果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时的图像可能是乙图中的 (选填“b”“c”或“d”)。
四、简答题
29.(2022·江州模拟)绿豆汤是一道清热消暑的甜品,小红把刚出锅的绿豆汤放在电风扇前吹,让绿豆汤更快地凉下来,吹凉后盛入碗中盖紧盖子。接着小红把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打开冰箱,发现绿豆汤凝固成冰,盖子被撑开请你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用风扇吹绿豆汤更快的凉下来,以及盖子为什么会被撑开。
30.(2023·凤凰模拟)冬日的早晨,爸爸开车送小北去上学,小北发现车玻璃上出现水雾时,爸爸打开暖风吹一会,水雾就不见了。请你回答:水雾出现在车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暖风吹一会,水雾为什么就不见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ACD.露珠的形成和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ACD不符合题意;
B.雪和雾凇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雪、霜是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2.【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
【解析】【解答】A.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体温有所不同,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质量一般约为50kg,则中学生的体重约为G=mg=50kg×10N/kg=500N
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手的一拃长度约为20cm,而一支全新的铅笔长度略小于此长度,约为19cm,C符合题意;
D.十个鸡蛋的总质量约为500g,则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温度、质量、重力和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某人没有甩,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7.6℃的体温计,测量体温为37℃的甲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柱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6℃;若用这只体温计测量38℃的乙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上升,显示的是38℃,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被测温度低时,玻璃泡上方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中,即液注不会下降。
4.【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物体运动;电流的大小
【解析】【解答】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故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A不符合题意;
B.家用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空调的电流约
接近5A,B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C不符合题意;
D.合肥地区六月份室外的最高气温有可能达到35℃,但平均气温不可能达到35℃,更不可能为5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比值, 计算体积;根据电功率和电压的比值,计算电流;根据常见物体的速度、温度、电流大小,结合数据解答。
5.【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A不符合题意;
B.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B符合题意;
C.秋天,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雾和露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6.【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初始温度为0℃,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刚放入时温度计内的液体放热,体积缩小,温度将下降至接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吸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的示数也不变;熔化结束后,水不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刚放入时温度计内液体吸热,体积增大,温度上升至接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水放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的示数也不变,凝固结束后,冰不断向环境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度计中的液体,在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温度升高,体积变大。
7.【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冰雪融化是固态变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冰冻饮料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个过程需要放热;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出热量;霜是固态,消失了,即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所以吸收热量的是①④,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固态变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气态变为液态实液化过程,需要放热;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8.【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则四个示数分别为7℃、9℃、18℃和-4℃,则示数最低的是D。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10.【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A不符合题意;
B. 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且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爽,B不符合题意;
C. 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C不符合题意.;
D.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固体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蒸发吸热;“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
11.【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A.温度计玻璃泡触及容器底,操作错误,A不符合题意;
B.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操作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操作正确,C符合题意;
D.温度计玻璃泡未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温度计时,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
12.【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降低液体的温度、减慢空气的流动速度和减小液体的表面积都能减慢液体的蒸发,移植栽培树苗时需要将部分树叶剪去,这样主要是减少树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便于树苗成活。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判断。
13.【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BC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物质处于液态,A不符合题意;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B不符合题意;
C.BC是冰的熔化过程,冰熔化过程用时8min-2min=6min
C符合题意;
D.BC是冰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的时间是熔化时间;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4.【答案】A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萘、各种金属等;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塑料、橡胶、玻璃等。
故答案为:A。
【分析】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是晶体。
15.【答案】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乙、丙两烧杯外的物质温度虽然分别达到了300℃和600℃,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16.【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从沸腾“油锅”中取物,手却未烫伤,说明锅内液体沸腾时温度并不很高,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油中掺入醋,这种液体在温度很低时就沸腾,而且沸腾时温度越低,对“表演”越有利.表演时,因为醋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在油的下面,上面的植物油吸收的热量主要是来自下面的醋,醋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上面的油达到醋的沸点后,不再发生热传递,温度也不再升高,所以当人从锅里取物时,手不至于烫伤.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17.【答案】A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实际温度为100℃,该温度计示数为92℃;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是0℃,该温度计示数为6℃,所以100℃只占用了温度计刻度格数为92 6=86,则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 。当实际气温为20℃时,20℃所占用的温度计的小格个数为 ,所以示数为6℃+17.2℃=23.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实际温度和对应的刻度,计算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实际温度和分度值,计算液柱位置。
18.【答案】B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煤油的凝固点是﹣30℃,﹣48.6℃时水银和煤油已经凝固,所以不能测量低于其凝固点的温度,酒精的凝固点是﹣117℃,甲苯的凝固点是﹣95℃,所以此时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和甲苯温度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度计中液体的熔点要低于所测量的低温。
19.【答案】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物态变化为蒸发(或汽化)。
【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包括蒸发。
20.【答案】2×107;不变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完全燃烧0.5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Q放=qV=4×107J/m3×0.5m3=2×107J,水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根据公式Q放=qV,可求出的热量;水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21.【答案】汽化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氯乙烷液体的沸点很低,低于正常的室温,它能把皮肤冷得处于麻木状态,说明它从人体吸收了大量热,可见是氯乙烷在室温下迅速汽化,从人体吸热导致的。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22.【答案】固液共存;3;45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 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处于熔化过程,即在 开始熔化,到 结束,故在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 开始凝固,到 凝固结束,故该物质凝固过程时间持续了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分析】晶体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的温度是熔点和凝固点。
23.【答案】升华;凝华;多一些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碳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是固态的碘直接升华为碘蒸气。
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蒸气又直接凝华为固态。
在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一些,因为碘凝华时放热,碘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内表面更容易凝华。
【分析】固体直接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24.【答案】汽化;内;热传递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解答】盆内的水和纱布袋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属于汽化过程。
而蒸发吸热,使篮子周围的温度降低,防止食物变质,从而减小食物的内能。
翻煮时利用煤气炉进行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食物温度升高。
【分析】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25.【答案】持续吸热;水重新沸腾;减小;降低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不再给烧瓶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是因为水在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
向倒置的烧瓶底部浇冷水,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是因为烧瓶中水上方的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而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也降低。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到达沸点,继续吸热;降低大气压,液体的沸点降低。
26.【答案】内侧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严寒的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这些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所以这些“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
【分析】物重从遇冷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7.【答案】-1.5℃;固态;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如图甲所示,温度保持不变时,此时物质正在熔化,此时的温度为熔点,故为-1.5℃。
如图甲所示,从第10min开始熔化,故在第5min时,物体处于固态,还没有开始熔化。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M物质的熔化温度为-1.5℃,当M物质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冰水混合物放出热量,说明水在凝固结冰,放出热量,故水的质量减小,不会增加。
【分析】晶体熔化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28.【答案】(1)④②③①
(2)温度计的液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3)保持不变
(4)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酒精灯放置好后,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然后放置烧杯,最后温度计的高度要确保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和侧壁,且液泡完全放入被测物质中,所以合理的顺序是④②③①。
(2)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接触烧杯底和烧杯壁,由图可知,实验时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底部,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偏高。
(3)根据图像可知,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所以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如果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加热到沸点所需要的热量增加,同样的加热情况下,加热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但水的沸点保持不变,C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组装加热器材时,从下到上;
(2)使用温度计时,液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改变液体的质量,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沸点不变。
29.【答案】解:把刚出锅的绿豆汤放在电风扇前吹,加快了绿豆汤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绿豆汤中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绿豆汤能很快凉下来。绿豆汤中主要是水,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绿豆汤结冰后,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知,体积会变大,所以盖子会被撑开。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风扇吹绿豆汤,加快了汤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可使汤更快的凉下来;把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绿豆汤凝固成冰,由于它的质量不变,结冰后密度变小,则体积变大,所以会将盖子撑开。
30.【答案】冬天,车内的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水雾,所以水雾在玻璃的内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会加快蒸发的速率。因此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冬天,车内的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水雾,所以水雾在玻璃的内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会加快蒸发的速率。因此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分析】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综合卷(3)---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2023·交城模拟)“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不大,所以称为小雪。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
A.草叶上的露珠
B.美丽的雾凇
C.热水冒白气
D.冰雕变小了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ACD.露珠的形成和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ACD不符合题意;
B.雪和雾凇的形成都是凝华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雪、霜是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2.(2023·顺德模拟)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B.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
C.一支全新的铅笔长约为19cm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质量及其特性;长度的估测;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
【解析】【解答】A.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体温有所不同,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质量一般约为50kg,则中学生的体重约为G=mg=50kg×10N/kg=500N
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手的一拃长度约为20cm,而一支全新的铅笔长度略小于此长度,约为19cm,C符合题意;
D.十个鸡蛋的总质量约为500g,则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温度、质量、重力和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3.(2023·殷都模拟)某人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7.6℃的体温计,先后测体温分别为37℃和38℃的甲、乙两人的体温,则测得的数据分别为( )
A.37℃和38℃ B.37℃和37.6℃
C.37.6℃和38℃ D.37.6℃和37.6℃
【答案】C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某人没有甩,直接用一只示数为37.6℃的体温计,测量体温为37℃的甲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柱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6℃;若用这只体温计测量38℃的乙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上升,显示的是38℃,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被测温度低时,玻璃泡上方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中,即液注不会下降。
4.(2023·瑶海模拟)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1m3
B.家用壁挂式空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5A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合肥地区六月份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50℃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物体运动;电流的大小
【解析】【解答】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故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A不符合题意;
B.家用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空调的电流约
接近5A,B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C不符合题意;
D.合肥地区六月份室外的最高气温有可能达到35℃,但平均气温不可能达到35℃,更不可能为5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比值, 计算体积;根据电功率和电压的比值,计算电流;根据常见物体的速度、温度、电流大小,结合数据解答。
5.(2023·长安模拟)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A不符合题意;
B.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B符合题意;
C.秋天,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雾和露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6.(2023·平潭模拟)在恒温环境下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图可表示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初始温度为0℃,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刚放入时温度计内的液体放热,体积缩小,温度将下降至接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吸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的示数也不变;熔化结束后,水不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刚放入时温度计内液体吸热,体积增大,温度上升至接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水放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的示数也不变,凝固结束后,冰不断向环境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度计中的液体,在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温度升高,体积变大。
7.(2023·内江模拟)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出汗”③秋天清晨出现大雾天④冬天早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冰雪融化是固态变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冰冻饮料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个过程需要放热;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出热量;霜是固态,消失了,即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所以吸收热量的是①④,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固态变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气态变为液态实液化过程,需要放热;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8.(2022·长春模拟)如图所示为家用寒暑表(单位都是摄氏度),其中示数最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则四个示数分别为7℃、9℃、18℃和-4℃,则示数最低的是D。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9.(2022·杨浦模拟)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
A.0℃ B.10℃ C.40℃ D.100℃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10.(2023·山西模拟)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熔化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B.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吹风降低了室温
C.夏天会看到冰棒冒出“白气”,是冰棒汽化而成的
D.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 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A不符合题意;
B. 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加快了人体表面的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且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爽,B不符合题意;
C. 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C不符合题意.;
D.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固体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蒸发吸热;“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
11.(2022·平乐模拟)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A.温度计玻璃泡触及容器底,操作错误,A不符合题意;
B.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操作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操作正确,C符合题意;
D.温度计玻璃泡未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温度计时,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
12.(2022·福州一模)小格参加植树劳动时发现,移植栽培树苗时需要将部分树叶剪去,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此操作主要是改变了树叶( )
A.接收的光照强度 B.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所处的环境温度 D.表面的空气流速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降低液体的温度、减慢空气的流动速度和减小液体的表面积都能减慢液体的蒸发,移植栽培树苗时需要将部分树叶剪去,这样主要是减少树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便于树苗成活。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判断。
13.(2022·庐江模拟)小王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冰熔化过程用时6min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BC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物质处于液态,A不符合题意;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B不符合题意;
C.BC是冰的熔化过程,冰熔化过程用时8min-2min=6min
C符合题意;
D.BC是冰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不变的时间是熔化时间;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4.(2023八上·泗阳期末)下列物体是晶体的是( )
A.海波 B.塑料 C.松香 D.橡胶
【答案】A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萘、各种金属等;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塑料、橡胶、玻璃等。
故答案为:A。
【分析】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是晶体。
15.(2023八上·秦淮期末)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
A.t甲=t乙=t丙 B.t甲>t乙>t丙
C.t甲<t乙=t丙 D.t甲<t乙<t丙
【答案】A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乙、丙两烧杯外的物质温度虽然分别达到了300℃和600℃,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16.(2023八上·石门期末)耍杂表演赤手从沸腾“油锅”中取物,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
B.这是可能的,油里面加了醋,醋使得油的沸点大大降低
C.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D.这是可能的,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从沸腾“油锅”中取物,手却未烫伤,说明锅内液体沸腾时温度并不很高,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油中掺入醋,这种液体在温度很低时就沸腾,而且沸腾时温度越低,对“表演”越有利.表演时,因为醋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在油的下面,上面的植物油吸收的热量主要是来自下面的醋,醋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上面的油达到醋的沸点后,不再发生热传递,温度也不再升高,所以当人从锅里取物时,手不至于烫伤.
故答案为:B.
【分析】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17.(2022八上·荣县期中)一只温度计示数不准,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6℃,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 92℃。当实际气温为 20℃时,它的读数为( )
A.23.2℃ B.28.2℃ C.33.2℃ D.38.2℃
【答案】A
【知识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解析】【解答】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实际温度为100℃,该温度计示数为92℃;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是0℃,该温度计示数为6℃,所以100℃只占用了温度计刻度格数为92 6=86,则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 。当实际气温为20℃时,20℃所占用的温度计的小格个数为 ,所以示数为6℃+17.2℃=23.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实际温度和对应的刻度,计算温度计的分度值;结合实际温度和分度值,计算液柱位置。
18.(2023·新市区模拟)2022年11月20日~28日新疆阿勒泰遭受近10年以来最强区域性寒潮天气,出现大风、暴雪、降温等极端天气,富蕴县吐尔洪乡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8.6℃,针对当地极寒天气,应选择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
液体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煤油
熔点 ﹣39℃ ﹣117℃ ﹣95℃ ﹣30℃
A.水银 煤油 B.酒精 甲苯
C.甲苯 煤油 D.煤油 酒精
【答案】B
【知识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煤油的凝固点是﹣30℃,﹣48.6℃时水银和煤油已经凝固,所以不能测量低于其凝固点的温度,酒精的凝固点是﹣117℃,甲苯的凝固点是﹣95℃,所以此时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和甲苯温度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温度计中液体的熔点要低于所测量的低温。
二、填空题
19.(2023·太和模拟)《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使湿纸很快变干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答案】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物态变化为蒸发(或汽化)。
【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包括蒸发。
20.(2023·阿城模拟)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107J/m3。完全燃烧0.5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为 J,用天然气给水加热至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
【答案】2×107;不变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热量的计算
【解析】【解答】完全燃烧0.5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Q放=qV=4×107J/m3×0.5m3=2×107J,水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根据公式Q放=qV,可求出的热量;水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21.(2023·殷都模拟)对进行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常使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氯乙烷液体,它能把皮肤冷得处于麻木状态,这种“局部麻醉”所应用的物理原理是 。
【答案】汽化吸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氯乙烷液体的沸点很低,低于正常的室温,它能把皮肤冷得处于麻木状态,说明它从人体吸收了大量热,可见是氯乙烷在室温下迅速汽化,从人体吸热导致的。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22.(2022·美兰模拟)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在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固液共存”、“液体”);该物质凝固过程时间持续了 分钟;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答案】固液共存;3;45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 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处于熔化过程,即在 开始熔化,到 结束,故在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 开始凝固,到 凝固结束,故该物质凝固过程时间持续了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分析】晶体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的温度是熔点和凝固点。
23.(2022·广东模拟)如图所示,碘锤的两头向内凹陷,锤内有一些碘粒,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碘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若停止加热,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碘锤内侧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发生了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在碘锤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结果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颗粒比碘锤侧壁上的 (选填“多一些”“一样多”或“少一些”)。
【答案】升华;凝华;多一些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当用热水加热其下端,可以看到在碳锤中部出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该过程是固态的碘直接升华为碘蒸气。
让其冷却一会儿后,发现有碘颗粒析出,表明碘蒸气又直接凝华为固态。
在上端内凹部分滴几滴冷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一些,因为碘凝华时放热,碘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内表面更容易凝华。
【分析】固体直接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气体直接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24.(2022·濠江模拟)如图为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水会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减小食物的 能,使食物不变质。翻煮时利用煤气炉进行加热,是通过 方式使食物温度升高。
【答案】汽化;内;热传递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解答】盆内的水和纱布袋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属于汽化过程。
而蒸发吸热,使篮子周围的温度降低,防止食物变质,从而减小食物的内能。
翻煮时利用煤气炉进行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食物温度升高。
【分析】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25.(2022·西城模拟)小瑄利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水沸腾,她撤掉酒精灯,发现烧瓶中的水会停止沸腾,这说明水的沸腾需要 。她用胶皮塞塞紧烧瓶口,如图所示,将烧瓶倒置并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她观察到 ,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持续吸热;水重新沸腾;减小;降低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不再给烧瓶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是因为水在沸腾时需要持续吸热。
向倒置的烧瓶底部浇冷水,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是因为烧瓶中水上方的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而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也降低。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是:到达沸点,继续吸热;降低大气压,液体的沸点降低。
26.(2023·全椒模拟)严寒的冬天,早晨起床时常在卧室的玻璃窗上看到一些因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冰花”,这些“冰花”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答案】内侧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严寒的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这些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所以这些“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
【分析】物重从遇冷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7.(2022·南海一模)一标准大气压下,M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甲所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在正在熔化的M物质中,该物质的熔点是 ,加热到第5min时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它们与空气的热传递,试管内水的质量 增加(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1.5℃;固态;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如图甲所示,温度保持不变时,此时物质正在熔化,此时的温度为熔点,故为-1.5℃。
如图甲所示,从第10min开始熔化,故在第5min时,物体处于固态,还没有开始熔化。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M物质的熔化温度为-1.5℃,当M物质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冰水混合物放出热量,说明水在凝固结冰,放出热量,故水的质量减小,不会增加。
【分析】晶体熔化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黄冈模拟)
(1)组装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2)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
(3)纠正错误后,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沸腾图像如图乙a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如果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时的图像可能是乙图中的 (选填“b”“c”或“d”)。
【答案】(1)④②③①
(2)温度计的液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3)保持不变
(4)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酒精灯放置好后,根据外焰的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然后放置烧杯,最后温度计的高度要确保温度计的液泡不碰到烧杯底部和侧壁,且液泡完全放入被测物质中,所以合理的顺序是④②③①。
(2)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接触烧杯底和烧杯壁,由图可知,实验时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底部,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偏高。
(3)根据图像可知,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所以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如果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加热到沸点所需要的热量增加,同样的加热情况下,加热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但水的沸点保持不变,C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组装加热器材时,从下到上;
(2)使用温度计时,液泡不能碰到容器底;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改变液体的质量,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沸点不变。
四、简答题
29.(2022·江州模拟)绿豆汤是一道清热消暑的甜品,小红把刚出锅的绿豆汤放在电风扇前吹,让绿豆汤更快地凉下来,吹凉后盛入碗中盖紧盖子。接着小红把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打开冰箱,发现绿豆汤凝固成冰,盖子被撑开请你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用风扇吹绿豆汤更快的凉下来,以及盖子为什么会被撑开。
【答案】解:把刚出锅的绿豆汤放在电风扇前吹,加快了绿豆汤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绿豆汤中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绿豆汤能很快凉下来。绿豆汤中主要是水,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绿豆汤结冰后,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知,体积会变大,所以盖子会被撑开。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风扇吹绿豆汤,加快了汤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可使汤更快的凉下来;把绿豆汤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绿豆汤凝固成冰,由于它的质量不变,结冰后密度变小,则体积变大,所以会将盖子撑开。
30.(2023·凤凰模拟)冬日的早晨,爸爸开车送小北去上学,小北发现车玻璃上出现水雾时,爸爸打开暖风吹一会,水雾就不见了。请你回答:水雾出现在车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暖风吹一会,水雾为什么就不见了?
【答案】冬天,车内的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水雾,所以水雾在玻璃的内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会加快蒸发的速率。因此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冬天,车内的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挡风玻璃液化形成水雾,所以水雾在玻璃的内侧;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会加快蒸发的速率。因此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分析】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