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二轮练习题--海水中的化学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鉴别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的方法是点燃后看现象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可将气体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C.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用点燃的方法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a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乙溶液从a2℃降温至a1℃,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D.30g甲的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的质量为30g
3.分别向Na2CO3、(NH4)2SO4、NaCl、NH4Cl四种溶液中加入下列一种试剂,便可将它们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 )
A.盐酸 B.氯化钙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钡溶液
4.t℃时,Ca(OH)2的溶解度为Sg,向足量该温度下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mgCaO,充分作用后,恢复到t℃,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大于 B.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最终所得溶液的pH不变 D.当温度高于t℃时,饱和石灰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5.中国哪位科学家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屠呦呦 B.侯德榜 C.张青莲 D.袁隆平
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若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当甲中含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7.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强弱
B. 乙:证明烧碱具有吸水性
C.丙:探究MnO2可做H2O2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
D.丁: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C.焦炭用于冶炼生铁 D.用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及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MgCl2 B.H2SO4、NaOH、Na2SO4、FeCl3
C.NaOH、FeCl3、KNO3、KCl D.NaCl、Na2CO3、KCl、CaCl2
10.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C.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D.将t2℃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各自降温到t1℃时,二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1.有一溶液是由盐酸、硫酸、硫酸铁、氯化铁、稀硝酸、硝酸铁几种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溶液中加Ba(OH)2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是
A.硝酸、硝酸铁
B.硫酸、氯化铁
C.硫酸、硫酸铁
D.盐酸、硫酸铁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 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选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答出一条)。
14.分析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_____。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碱,该碱的化学式为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图2)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有_____。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不可能选择的物质是_____。
A Na2CO3 B NH4Cl C CuSO4 D MgCl2
15.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阳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
(2)属于原子的是___;
(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___;
(4)写出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一种用途____。
1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
(2)4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乙(填“>”、“=”或“<”)。20℃时,将50 g乙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三、推断题
17.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 CaCO3、Ca(OH)2、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分析可知:原固体粉末的组成可能有_____________种情况;
(4)某同学只用一种溶液即检验出 X 溶液中所含溶质只有 NaCl,则他所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溶液。
18.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相互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1)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B与E的反应为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写出A的一种用途_____。
四、实验题
19.同学们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利用所学知识对稀盐酸与如图中的三种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示意图
能否反应 能 能 能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同学们判断Ca(OH)2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的依据是生成物中有___________生成。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钙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查阅资料】CaC1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小羽取少量Ca(OH)2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入2~3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溶液___________ 反应物消失,二者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 小美向甲组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新物质生成,二者发生了反应
【实验评价】小凯认为小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
【总结归纳】
(1)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从多个角度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拓展延伸】将少量CO2通入N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如图),为证明反应的发生小学同学设计如下两种方案:
(1)方案一:取少量实验丁的剩余溶液,滴加___________溶液,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方案二:小宇设计出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为___________。
20.物质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方法探究】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A:
方案B:
【方法提炼】上述两种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
思路一: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
思路二: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方法运用】
运用思路一: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
运用思路二: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
Ⅰ.操作a、b的名称是_____,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Ⅱ.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Ⅲ.步骤②中加入的甲溶液是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Ⅳ.步骤③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是否会影响氯化镁的纯度?理由是____。
五、计算题
21.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根据图示信息计算该食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
2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具有可燃性,其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都是淡蓝色或蓝色,难以通过肉眼区分,故一般不能通过火焰颜色来鉴别,可通过燃烧后的生成物来鉴别,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氯化氢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除去了目标物,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难以点燃,难以通过点燃的方法去除二氧化碳在的一氧化碳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A、溶解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没有给出具体温度,无法比较甲、乙溶解度的大小,说法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1℃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解度相同,即该温度下质量分数相同,溶质质量多少与溶液质量分数有关,a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说法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溶液从a2℃降温至a1℃,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比如乙的不饱和溶液如果浓度很小,降温过程中不一定析出晶体,说法错误;
D、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加水的质量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需加水的质量为30g,说法正确;
答案:D。
3.D
【详解】A、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是盐酸不会与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物质反应,不能鉴别,故A错误;
B、氯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钙和硫酸铵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但是氯化钙不会与氯化铵、氯化钠两种物质反应,不能鉴别,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氯化钠都不会反应,和氯化铵和硫酸铵都会生成氨气,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氢氧化钡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铵生成氨气和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会反应,和氯化铵生成氨气,四种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4.B
【详解】A、设mg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因为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氢氧化钙,且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所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大于,A正确;
B、根据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不正确;
C、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最终所得溶液的pH不变,C正确;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当温度高于t℃时,饱和石灰水中溶质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正确。故选B。
【点睛】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5.C
【详解】A、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该选项符合题意;
D、袁隆平为我国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A、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如果不是饱和溶液则不一定相等,故A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若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的溶液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乙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时甲的溶解度比t2℃时乙的溶解度大,因此若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B不正确;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因此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乙,溶剂质量:甲<乙;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因此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故C不正确;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甲中含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出甲,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通过观察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一段时间后,托盘天平的右端下沉,是因为吸收了食盐水中的水分,可证明烧碱有吸水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除有无催化剂外,其它条件相同(体积忽略),可探究MnO2对H2O2能否起到催化作用,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如图所示,虽然向水中加入浓硫酸后会使水温升高,但红磷和白磷都在浸没水中,都未与氧气接触,都不能燃烧,则无法比较二者的着火点,故该实验不能够达到目的。
故选D。
8.A
【详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物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碳酸氢钠易受热分解,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焦炭用于冶炼生铁是利用焦炭和铁矿石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用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碱,碱再去处理酸,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四种溶液中,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首先鉴别出硫酸铜溶液,再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剩余三种溶液的样品中,均不产生明显变化,无法区分剩余的三种溶液,选项错误;
B、四种溶液中的氯化铁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氯化铁溶液,再将氯化铁溶液滴加到剩余三种溶液的样品中,其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加到盛有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的试管中,能够使红褐色沉淀消失的是硫酸,则另一种溶液为硫酸钠溶液,选项正确;
C、四种溶液中的氯化铁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氯化铁溶液,再将氯化铁溶液滴加到剩余三种溶液的样品中,其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加到盛有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的试管中,都不能使红褐色沉淀消失,无法鉴别硝酸钾与氯化钾,选项错误;
D、四种溶液都是无色溶液,只有碳酸钠与氯化钙相互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余两种物质都不能与碳酸钠或氯化钙反应,不能鉴别四种溶液,选项错误,故选B。
10.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选项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故选项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故选项正确;D、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就是丙正确,因为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还是最小,故选项错误。故选D。
11.A
【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加氢氧化钡溶液开始没产生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再产生沉淀,说明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且一种反应无现象,另一种反应产生沉淀。
【详解】A、向硝酸和硝酸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优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即氢氧化钡先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无沉淀生成;硝酸被反应完后,氢氧化钡与硝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硝酸钡,符合题意;
B、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水,氯化铁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钡,反应一开始就有硫酸钡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C、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水,硫酸钡不会被盐酸溶解,因此开始就有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D、盐酸和氢氧化钡生成氯化钡和水,一旦生成氯化钡,氯化钡即可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铁,硫酸钡不会被盐酸溶解,因此开始就有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A、钙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四种离子不能形成沉淀、气体和水,可以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C、氢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2)加入溶质或降低温度;降温结晶;
(3)37.5%;bc;
(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等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1)P点的含义是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因为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可采用的加入溶质或降低温度;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3)因为在该温度下40g得甲物质溶解不完,故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数值为60g/160g×100%=37.5%;因为有不溶物,升高温度,溶质会进一步的溶解,造成溶液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4)有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等。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变红 CO2+2NaOH═Na2CO3+H2O Ca(OH)2(合理即可)
Na2CO3+Ca(OH)2═CaCO3↓+2NaOH H2SO4+2NaOH═Na2SO4+2H2O SO42﹣、Na+ A
【详解】(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所以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红;
氢氧化钠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CO2+2NaOH═Na2CO3+H2O;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碱,该碱的化学式为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Ca(OH)2═CaCO3↓+2NaOH。
(3)通过图示可看出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SO4+2NaOH═Na2SO4+2H2O;由微粒的变化可知,SO42﹣和Na+没有参与反应。
(4)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必须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不可能选择的物质是碳酸钠,故选A。
15. B C BCD 用作调味品等
【详解】(1)A、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
D、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故填B。
(2)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填C。
(3)由结构示意图,B、C、D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故填:BCD。
(4)A粒子表示的是氯离子,B粒子表示的是钠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等。
16. 20℃,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 3:10 AC E
【详解】(1)P点是两曲线相交的点,说明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的20℃时乙的溶解度为30克,所以在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0克,所以溶质:溶剂=30:100=3:10
(3)20℃时甲的溶解度为30克,所以A为不饱和溶液,B为饱和溶液,加热到40℃甲的溶解度为50克,前面加的固体一共有40g,所以C为不饱和溶液。E溶液也是20℃时的饱和溶液,所以EB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17.(1)碳酸钙 CaCO3
(2)
(3)7
(4)紫色石蕊
【分析】把固体粉末加入水中,得到白色沉淀,根据题给的物质可以判断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得到的无色溶液与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可以判断在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而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那么X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1)
将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可知该白色沉淀应该为碳酸钙;
(2)
得到的无色溶液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以知道在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步骤②中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根据分析,在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而白色沉淀碳酸钙可能是混合物中含有的,结合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一知识点,可以判断白色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而生成的,所以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都为可能含有的物质,所以它可能的组合为: CaCO3、Ca(OH)2、CaO、Na2CO3 ; Ca(OH)2、CaO、Na2CO3 ; CaCO3、CaO、Na2CO3 ; CaCO3、Ca(OH)2、Na2CO3 ;Na2CO3、Ca(OH)2; Na2CO3、CaO;CaCO3、Na2CO3等七种可能的组成;
(4)
步骤②中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溶液X有三种情况:盐酸、氯化钠,显酸性;氯化钠显中性,氯化钠、碳酸钠,显碱性;故向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只有氯化钠。
18. 放热 做燃料(或者冶炼金属等)
【分析】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可推出C为盐酸,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推出D为碳酸钙,B通过电解能生成A,盐酸能一步转化为A,可推出A是氢气,B是水,碳酸钙能一步转化为E,E能与盐酸、水反应,则E是氧化钙。
【详解】(1)D是碳酸钙,E是氧化钙,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
(2)B是水,E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
(3)A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或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19. 水(或H2O)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又由红色变成无色 无论氢氧化钙与盐酸是否反应,溶液中氯离子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或盐酸中的氯离子也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过量盐酸(或硫酸等) 50mL水
【详解】实验验证: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同学们判断Ca(OH),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生成物中有水(或H2O);
【实验探究】小羽取少量Ca(OH)2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入2 ~ 3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再加入稀盐酸,溶液又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反应物氢氧化钙消失,二者发生了反应;
【实验评价】小凯认为小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无论氢氧化钙与盐酸是否反应,溶液中氯离子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或盐酸中的氯离子也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总结归纳】Ca(OH)2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延伸】(1)方案一:将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可设计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向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或硫酸等),有气泡产生,证明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硫酸等)反应生成氯化钠(或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过量稀盐酸(或硫酸等);
(2)方案二: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的两个烧杯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若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会不同,故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可以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故填:50mL水。
20. MgSO4 过滤 漏斗 K2SO4+BaCl2=BaSO4↓+2KCl MgCl2、KCl、NaCl NaOH 无影响,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蒸发会使过量的盐酸挥发掉
【详解】运用思路一:除杂质的原则:所加的物质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故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加入适量的MgSO4溶液,发生反应:MgSO4+BaCl2=BaSO4↓+MgCl2
运用思路二:Ⅰ、操作a、b都是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名称是过滤;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Ⅱ、步骤①是将粉末溶于水,其中氯化钡和硫酸钾会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是:K2SO4+BaCl2=BaSO4↓+2KCl ;故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MgCl2、KCl、NaCl
Ⅲ、步骤②中加入的甲溶液的目的是将MgCl2沉淀掉,故甲溶液可以是NaOH或其它可溶性的碱液
Ⅳ、步骤③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是将步骤②中生成的Mg(OH)2又转化为MgCl2,过量的盐酸溶液不会影响氯化镁的纯度,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蒸发会使过量的盐酸挥发掉
21.解:设样品中含CaCl2的质量为x
=
x=2.22g
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 ×100%=77.8%
答:该食盐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77.8%。
22.(1)5.8
(2)
解:设反应中生成 NaCl的质量为,原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9.42g-8g+11.7g=13.12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56%。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