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01实验设计与评价④
一、单选题
1.(2022·湖南长沙·校考二模)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立信中学更换新校名牌匾,用到了大量材料:木材、铝合金、玻璃钢、聚氯乙烯等。对上述材料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铝合金——合成材料 B.木材——天然材料
C.玻璃钢——复合材料 D.聚氯乙烯——合成材料
2.(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过滤,蒸发
B 除去铁粉中的硫酸锌粉末 加入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粉末
D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3.(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和主要操作方法
A 测定某废水的酸碱度 取样,将干燥的pH试纸浸入样品中
B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区分硬水和软水 各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
D 检验某固体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闻气味
A.A B.B C.C D.D
4.(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下列物质的鉴别或除杂所用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的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鉴别尿素和氯化铵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 除去MnO2粉末中混有的NaCl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C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干燥剂
D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点燃,闻气味
A.A B.B C.C D.D
5.(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方案)
A 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气体,用冷而干燥的烧杯分别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C 稀释浓硫酸 将水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 检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6.(2023·江苏无锡·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木炭粉和铁粉 在氧气中灼烧
B 除去KCl固体中的KClO3 加热加入适量MnO2
C 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KNO3 加水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后过滤
D 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A.A B.B C.C D.D
7.(2023·湖南岳阳·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 H2SO4 将水倒入浓 H2SO4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鉴别 NaOH 和 NH4NO3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C 除去 MgCl2溶液中的少量 MgSO4 加过量的 BaCl2溶液,过滤
D 从混有少量 NaCl 的 KNO3中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 先加水溶解,再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8.(2023·广东·统考一模)除杂和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铜粉中的氧化铜 放在铁片上加热
B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放入坩埚中高温灼烧
C 鉴别CH4与H2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D 鉴别硬水与软水 分别加入少量洗衣粉振荡,观察泡沫的多少
A.A B.B C.C D.D
9.(2023·吉林·统考二模)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三种气体的集气瓶
B 除去NaCl固体中的 Na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 鉴别NH4NO3和NH4Cl 分别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或盐酸
A.A B.B C.C D.D
10.(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二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试剂与方法
A 分离CaCO3和CaO 加水溶解、过滤
B 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试液
C 除去CO2中的HCl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浓硫酸
D 鉴别NaOH、NaCl溶液 滴加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11.(2023·广东·统考一模)下列探究实验设计不符合控制变量思想的是
A.探究氧气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B.探究CO2是否与NaOH发生了反应
C.探究燃烧条件之着火点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2.(2023·广东·统考一模)下列劳动活动中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活动 实验操作
A 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4%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用烧杯称取NaOH固体7.0g,加入43.0g水,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B 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净水器 从上到下的顺序:鹅卵石→纱布→沙子→纱布→活性炭→纱布→棉花
C 用pH试纸检验雨水是否为酸雨 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滴上雨水,然后对照比色卡读出数值
D 蒸发结晶 加热至大量晶体析出仅剩少量水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干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A.A B.B C.C D.D
13.(2023·江苏徐州·一模)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取样,分别点燃,闻气味
C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分别溶于水,测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
D 证明CH4中含有氢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A.A B.B C.C D.D
14.(2023·山东临沂·统考一模)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二氧化锰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B 验证铜与银的金属活动性 稀盐酸
C 检验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观察现象
D 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 加过量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15.(2023·江西赣州·统考一模)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比较锌、铁金属活动性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A.A B.B C.C D.D
16.(2023·重庆南岸·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取45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加入455g水,搅拌均匀
B 区分氯化钠和硝酸铵 取样,加水溶解,感受容器壁的温度变化
C 除去Zn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稍过量金属Zn,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否变红
A.A B.B C.C D.D
17.(2023·辽宁沈阳·模拟预测)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K2SO4一步转化成NaNO3 溶液加入Ba(NO3)2
B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杂质 在空气中灼烧
C 检验面包中是否含有淀粉 滴碘酒,观察颜色
D 分离蔗糖和食盐固体 加水溶解、蒸发
A.A B.B C.C D.D
18.(2023·江苏淮安·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碳酸盐 取样,加足量稀盐酸
B 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滴加过量Ca(OH)3溶液后过滤
C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
D 鉴别CH4、H2两种无色气体 点燃气体,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
A.A B.B C.C D.D
19.(2023·上海闵行·统考二模)对应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分别滴加AgNO3溶液
B 证明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将NaOH固体放入稀盐酸中
C 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 除去Cu粉中混有的少量CuO 加入过量的稀H2SO4,过滤
A.A B.B C.C D.D
20.(2023·江苏镇江·统考模拟预测)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aO和NaOH固体 鉴别 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测定所得溶液温度
B KCl中混有KClO3 除杂 先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再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
C CO2中是否混有SO2 检验 通入稀KMnO4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D KNO3和Ba(NO3)2的混合溶液 分离 先加入适量的K2SO4溶液,过滤、洗涤,再向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HNO3,充分搅拌
A.A B.B C.C D.D
二、多选题
21.(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O2和CO2 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除去CO中的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饲
C 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加入氯化钡溶液
D 除去NaOH中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22.(2023·山东烟台·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分离CaO与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B 鉴别NH4Cl和NaCl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CaC12溶液中混有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D 检验Na2CO3溶液中含有NaOH 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再滴加酚酞
A.A B.B C.C D.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材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材料复合成的一种特殊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聚氯乙烯是塑料的一种,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B
【详解】A、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这是除去了碳酸钠,不是分离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A不正确;
B、铁粉不溶于水,硫酸锌粉末溶于水,加入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纯净的铁粉。B正确;
C、含有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粉末,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没有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C不正确;
D、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除去了氯化钠引进了硝酸钠,所以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3.C
【详解】A、测定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浸入样品中,该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氯化氢都能反应,该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C、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该选项能达到目的;
D、铵根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不能用盐酸鉴别铵态氮肥,该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C。
4.C
【详解】A、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氯化铵,无明显现象的是尿素,则加熟石灰研磨,可以鉴别尿素和氯化铵,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则通过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可除去MnO2粉末中混有的NaCl,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能吸收水分,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故C符合题意;
D、羊毛含有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刺激性气味,通过灼烧闻气味,可以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食盐),可以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泥沙,故选项A正确;
B、氢气和甲烷燃烧均生成水,点燃,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不能鉴别,故选项B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选项C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应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A、分别取样在氧气中灼烧,木炭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固体消失;铁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固体,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KNO3,通过加水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后过滤,可得到KNO3,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氢元素,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7.B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则能鉴别,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钡能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但过量的氯化钡为新的杂质,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则若想从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8.B
【详解】A、铜粉加热生成氧化铜,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因此放入坩埚中高温灼烧可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CH4燃烧火焰为蓝色,H2燃烧火焰为淡蓝色,根据实验现象很难区分,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洗衣粉本身是固体,会干扰产生的浮渣,应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9.B
【详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支持燃烧,不可区分二者,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属于挥发性酸,蒸发结晶后可得到氯化钠晶体,符合题意;
C、硝酸铵和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后均可生成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与水、稀盐酸均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A、加水溶解,碳酸钙难溶于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得到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溶液,达不到分离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现象相同,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符合题意;
C、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详解】A、探究氧气对铁钉生锈的影响时,应设计铁钉只和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生锈,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会生锈,图中铁钉都与氧气和水接触,都能生锈,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体积和水的体积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相同,只有两液体的种类不同,根据塑料瓶的变瘪程度可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反应,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中红磷和白磷均与空气接触,温度相同,观察到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红磷着火点,可探究燃烧条件之着火点,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只有是否添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一个条件不同,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剧烈程度(产生氧气浓度不同)可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用烧杯称取NaOH固体7.0g,加入43.0g水,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7.0g+43.0g=50.0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4%,选项正确;
B、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净水器时,从上到下的顺序:鹅卵石→纱布→沙子→纱布,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然后是活性炭→纱布→棉花,其吸附作用,选项正确;
C、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蒸馏水会稀释雨水中的酸,溶液的酸性减弱,测得的pH偏大,选项错误;
D、蒸发结晶时,加热至大量晶体析出仅剩少量水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干,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迸溅,选项正确,故选C。
13.A
【详解】A、CO2、HCl两种气体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即两种气体都能被NaOH溶液吸收。A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羊毛线含有蛋白质,燃烧有羽毛烧焦气味,棉线是植物纤维,灼烧有烧纸气味,所以B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OH溶于水放热,NH4NO3溶于水吸热,所以C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H4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出现水雾说明生成水,水中含有氢元素所以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所以D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综上所述:选择A。
14.D
【详解】A、二氧化锰和木炭粉都是黑色粉末,无法通过观察颜色区分,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铜与银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铜、银的活动性比氢弱,但无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5.B
【详解】A、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但是无法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且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盐酸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比较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均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D
【详解】A、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0g×0.9%=4.5g,取45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加入455g水,搅拌均匀,得到溶液的质量为45g+455g=500g,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加水溶解,感受容器壁的温度变化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过量金属锌能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过滤可将剩余的锌和生成的铜除去,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现象相同,无法检验是否变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7.C
【详解】A、硫酸钾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不能一步转化成硝酸钠,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铜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氧化铜,不仅没有除去杂质,反而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碘遇淀粉变蓝,所以检验面包中是否含有淀粉,可滴碘酒,观察颜色,若变蓝,则说明面包中含有淀粉,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所以加水溶解、蒸发的方法不能将其分离,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8.C
【详解】A、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碳酸盐,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体,不能判断是否含碳酸盐,因为活泼金属等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不符合题意;
B、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不符合题意;
C、取样,分别加水溶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D、点燃气体,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烧杯内壁均有水雾出现,现象相同,无法区分甲烷和氢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D
【详解】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银和硫酸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沉淀和硝酸,因此都会出现浑浊现象,无法鉴别,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会放热,因此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盐酸中无法判断是否为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而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因此无法检验二氧化碳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选项错误;
D、氧化铜可以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过滤后可以除去铜中的氧化铜,选项正确;
故选:D。
20.C
【详解】A、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加水后,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现象相同无法鉴别,选项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虽除去了氯酸钾但引入了新杂质二氧化锰,无法除杂,选项错误;
C、二氧化硫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其褪色,二氧化碳不能,因此可以利用高锰酸钾是否褪色判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选项正确;
D、硫酸钾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过滤后得到硝酸钾溶液,但滤渣是硫酸钡不与稀硝酸反应,因此无法得到硝酸钡,则没有完成分离,选项错误;
故选:C。
21.AC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二氧化碳,正确;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后,消耗一氧化碳,得到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C、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稀盐酸不能反应,将氯化钡溶液分别加入稀硫酸和稀盐酸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无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
D、稀盐酸都能与NaOH、Na2CO3反应,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不但将杂质消耗,也将混合物中的主要物质消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故选AC。
22.BC
【详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不能用水来分离CaO与CaCO3固体混合物,故A错误;
B、硝酸铵能与熟石灰反应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氯化钠无此性质,因此可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来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故B正确;
C、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Na2CO3溶液与足量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确定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故D错误;
故选B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