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突破——中和反应(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突破——中和反应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pH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 D.读取液体体积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进行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
B.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一层细沙
C.蒸发氯化钠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测定某溶液的pH,应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
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D.酸溶液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完全正确的是
A.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水的净化
B.墨中炭黑疏松多孔——绘制的字画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C.烧碱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D.乳化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用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
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6.某化工厂废水池中的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用pH试纸检测废液,废液pH=3,则废液中存在物质合理的一组是
A.ZnCl2、KNO3、CuCl2 B.Na2SO4、KNO3、MgCl2
C.Na2CO3、NaNO3、KCl D.K2SO4、Al(NO3)3、BaCl2
7.化学中,人的五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A.鼻嗅觉,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体现了氧气的助燃性
B.口味觉,用熟石灰等腌制的松花蛋吃起来有涩味,蘸醋吃口感更佳
C.皮肤触觉,稀释浓硫酸时,烧杯壁很烫
D.眼视觉,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化学帮助人类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下列对化学规律运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废水 B.利用分解反应分离液态空气
C.利用置换反应湿法炼铜 D.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
9.同学在实验时用润湿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测得的数据为6,则实际结果
A.小于6 B.等于6 C.大于6 D.无法确定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
B. 一定温度下,向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
C.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D. 向一定质量硝酸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
二、填空题
1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波尔多液是种植葡萄时常用的一种农药,是用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两种物质发生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将配好的溶液用铁桶盛装会失去药性,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郊外野炊时,若不小心被黄蜂(黄蜂毒液呈碱性)蜇刺,可以涂抹厨房中常见的______以减轻疼痛;用pH试纸测量两者反应时的酸碱度变化,则pH先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后不变。
(3)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在无氧条件下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酒精的化学式为______;医用酒精在打开封盖以后,能迅速闻到一股酒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酒精在医疗上常用作溶剂,如______(举一例)。
12.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下列服装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鉴别B和C两种材料的方法是_______。
A.纯棉帽子 B.羊毛衫 C.涤纶运动裤
(2)二氧化钛(TiO2)可制作用于家装的白色涂料,其中Ti的化合价为_______。
(3)小夏发现昨天洗好的铁锅浸水处生锈了,生锈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_______。
(4)小花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下列物品可烈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小苏打水
(5)新闻报道某甲醛(CH3OH)有毒,误饮可使眼镜失明,甚至死亡,最新研究证明,用氨气(NH3)处理含有甲醛的工业废水,可使其转变成无毒的物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6)疫情期间居家防疫,下列人们的一些认识,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填字母)。
A.家庭消毒时,消毒液越浓越好 B.吸烟、喝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C.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 D.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会
13.如图一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图二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曲线
(1)c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为了证明实验操作中盐酸过量,可以选择的试剂有______(填序号)。
A.锌粒 B.硝酸银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 D.碳酸钠粉末
三、实验题
14.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盐酸、硝酸钙、氢氧化钠、碳酸钠”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①一个中和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 。
【挖掘实质】
①图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 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 ________ (填离子符号)。
②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 H2O,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______________ 。
【实践运用】
①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 ______ 和 _____ (填离子符号)也不能大量共存。
②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___________ 。
15.风华实验小组的同学就酸溶液和碱溶液是否反应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如图一)。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甲组同学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1)_____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色,遇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不变色,根据颜色的变化,从而证明(2)_____是否存在,进而证明是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入稀盐酸后产生现象的原因:(3)_____据此甲组同学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活动二)乙组同学设计了和甲组顺序相反的实验,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稀盐酸,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4)_____,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了,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活动三)丙组同学(如图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连续滴加稀硫酸后才想起来忘了加指示剂,他们想换一种试剂来检验,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所以认为硫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请你评价丙组同学的结论(5)__
【反思与总结】由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判断一个反应能够发生时,如果不能证明有其他物质生成,则应设计实验证明(6)__。
四、计算题
16.向盛有80克2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逐滴向该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当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稀硫酸50克。
(1)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2)求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实验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实验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实验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实验操作错误;
答案:B。
2.D
【详解】A、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不符合题意;
B、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不符合题意;
C、蒸发氯化钠溶液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不符合题意;
D、测定某溶液的pH: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pH试纸润湿,是待测液被稀释,可能会影响pH值的测定,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推理正确;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是中和反应,推理错误;
C、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比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推理错误;
D、酸溶液的pH小于7,但酸雨的pH要小于5.6,推理错误。
故选A。
4.A
【详解】A、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加速其沉降,故可用于水的净化,符合题意;
B、常温下,墨中炭黑的化学性质稳定,故用墨绘制的字画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符合题意;
C、烧碱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但是烧碱腐蚀性较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D、用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是因为汽油能乳化油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都是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力发电,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汽油去油污是溶解油污,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生成盐和水,不是中和反应,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概念推理要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还要注意运用举例子的解题方法。
6.B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用pH试纸检测废液,废液pH=3,即溶液显酸性,即溶液中存在大量H+,而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
【详解】A、溶液中含有KMnO4,含有高锰酸钾的溶液是紫红色的,此选项错误;
B、Na2SO4、KNO3、MgCl2三者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此选项正确。
C、Na2CO3能与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Na2CO3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此选项错误;
D、K2SO4能与BaCl2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A
【详解】A、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不是助燃性,符合题意;
B、用熟石灰等腌制的松花蛋吃起来有涩味,蘸醋吃口感更佳,是因为醋显酸性,酸碱中和,减轻了涩味,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壁很烫,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A、可以用碱和废液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来处理废水,也可以用酸和废液中的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来处理废水,故A正确;
B、分离液态空气是根据沸点不同将混合物分离,属于物理变化,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湿法炼铜原理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C正确;
D、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可以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故D正确。
故选B。
9.A
【详解】用润湿的pH试纸测量某的pH,测的数据为6,显酸性,试纸被润湿了,酸性减弱了,pH增大了,所以实际应该小于6,故选A。
10.C
【详解】A. 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硫酸过量后pH应该小于7,错误;
B. 一定温度下,向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为零,错误;
C.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正确;
D. 活动性镁大于铁大于铜,向一定质量硝酸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硝酸镁不反应,铁和硝酸铜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溶解固体质量小于生成固体质量,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反应结束溶液质量不再改变,错误;
故选C。
11.(1) 复分解
(2) 食醋 变小
(3) C2H6O/C2H5OH 分子在不断运动 碘酒
【详解】(1)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将配好的溶液用铁桶盛装会失去药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郊外野炊时,若不小心被黄蜂(黄蜂毒液呈碱性)蜇刺,可以涂抹厨房中呈酸性的食醋,酸碱中和,减轻痛苦;
黄蜂毒液呈碱性,pH>7,涂抹食醋,酸碱中和,pH逐渐变小后不变;
(3)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医用酒精在打开封盖以后,能迅速闻到一股酒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气味的分子四处扩散;
酒精在医疗上常用作溶剂,如碘酒。
12.(1) C 灼烧,闻气味
(2)+4
(3) 氧气和水 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4)A
(5)N2
(6)CD
【解析】(1)
A、纯棉帽子的材料属于天然材料,选项错误;
B、羊毛衫的材料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选项错误;
C、涤纶运动裤的材料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故填C;
羊毛灼烧后产生烧焦羽毛味,涤纶灼烧后不产生烧焦羽毛味,即区分羊毛与涤纶的方法是灼烧,闻气味,故填灼烧,闻气味。
(2)
二氧化钛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x+(-2)×2=0,x=+4,故填+4。
(3)
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氧气和水;
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铝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坚固的氧化铝薄膜,能够隔绝氧气,对内层的铝起保护作用,故填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4)
A、食醋是一种酸,能够与呈碱性的毒液反应,涂抹后能够减轻疼痛,选项正确;
B、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与呈碱性的毒液反应,涂抹后不会减轻疼痛,选项错误;
C、肥皂水呈碱性,不能与呈碱性的毒液反应,涂抹后不会减轻疼痛,选项错误;
D、小苏打水呈碱性,不能与呈碱性的毒液反应,涂抹后不会减轻疼痛,选项错误,故填A。
(5)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5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29个氧原子和6个氮原子,反应后出现了5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29个氧原子,则反应后尚缺的6个氮原子存在于3X中,所以1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其化学式为N2,故填N2。
(6)
A、家庭消毒时,并非消毒液越浓越好,浓度过大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选项错误;
B、吸烟、喝酒并不可以预防新冠肺炎,选项错误;
C、应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选项正确;
D、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会,可以预防新冠肺炎,选项正确,故填CD。
13.(1)NaCl、HCl/HCl、NaCl
(2)ACD
【解析】(1)
c点处溶液呈酸性,则该溶液中有盐酸。又因为该溶液从碱性转变为酸性,则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故填NaCl、HCl;
(2)
A、锌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若盐酸过量,则加入锌后有气泡产生,可用于判断,故A正确;
B、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氯化钠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HCl的存在,故B错误;
C、若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用于判断,故C正确;
D、若溶液中盐酸过量,则加入碳酸钠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可用于判断,故D正确;
故选ACD。
14. HCl+NaOH═NaCl+H2O Na2CO3+Ca(NO3)2═CaCO3↓+2NaNO3 Ba2+和NO3- 2H++CO32-═H2O+CO2↑ Ca2+ CO32- 氢离子
【详解】[知识回放]①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四种物质中只有盐酸是酸,氢氧化钠是碱,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②四种物质之间会生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钙沉淀,所以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NO3)2═CaCO3↓+2NaNO3;
[挖掘实质]①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Ba2+和NO3-;
②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H2O;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该反应的实质:
2H++CO32-═H2O+CO2↑
[实践运用]①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和OH-不能大量共存,在溶液中Ca2+和CO32-也不能大量共存;
②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氢离子。
故答案为[知识回放]①HCl+NaOH═NaCl+H2O;
②Na2CO3+Ca(NO3)2═CaCO3↓+2NaNO3;
[挖掘实质]①Ba2+和NO3-;
②2H++CO32-═H2O+CO2↑;
[实践运用]①Ca2+;CO32-;②氢离子。
15. 慢慢 氢氧化钠 NaOH+HCl=NaCl+H2O 溶液变为无色 不正确,稀硫酸有剩余也会有此现象 反应物有所减少或已不存在
【详解】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甲组同学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
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色,遇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不变色,根据颜色的变化,从而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活动二)乙组同学设计了和甲组顺序相反的实验,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稀盐酸,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
酚酞与碱变红色,与酸不变色,氢氧化钠是碱,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
(活动三)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所以认为硫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请你评价丙组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稀硫酸有剩余时,滴加碳酸钠溶液,也会有气泡冒出;
反思与总结:
由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判断一个反应能够发生时,如果不能证明有其它物质生成,则应验证反应物有所减少或已不存在。
16.(1)Na+、OH-、H2O
(2)解:设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为x
解得x=24.5g
则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由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化学符号表示为:Na+、OH-、H2O;
(2)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四川省资阳市2020-2022三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02力学(压强、浮力、做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含解析)

下一篇: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十模文科数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