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2-2023高二下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2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正确,且可以说明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的试管中滴加新制氯水 产生无色气体 酸性:
B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溶液 析出白色固体 蛋白质在作用下变性
C 向试管中加入溶液和2滴溶液,再滴加2滴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黑色沉淀
D 向盛有溶液和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溶液至过量 前者产生白色沉淀,后者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溶解 金属性: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J的基态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则该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可能为
B.元素K的基态原子4s轨道上有2个电子,则该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可能为
C.元素L、M的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分别为、,则L、M一定为同一族的元素
D.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是使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3.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Y元素原子核外均有3个能级
B.W元素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
C.Z元素原子的M层上有3个能级,有6个电子
D.X、Y、Z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4.两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分别是:①,②,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②<① B.非金属性:②<①
C.电负性:①>② D.第一电离能:②>①
5.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N、O、F的电负性依次减小 B.N、O、F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C.C、O、N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D.O、F、Na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6.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W3+、X+、Y2-、Z-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四种元素及其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的能层数:Z>Y B.电负性:Z>W
C.离子半径:X+>Y2- D.第一电离能:W7.碲在生产中用途广泛,常用作石油裂化的催化剂,电镀液的光亮剂、玻璃的着色材料等。元素周期表中碲元素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2 Te碲 5s25p4 127.6
A.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ⅣA族
B.碲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d区
C.碲原子5p能级有2个未成对电子
D.碲原子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52种
8.现有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的化学用语如下:
① ② ③ ④
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②>①>③>④
C.电负性:③>④>①>②
D.最高正化合价:④>③=②>①
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电子式为
B.Fe2+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C.Ca2+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
D.Cr原子核外电子有24种空间运动状态
10.A元素的阳离子与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有关两元素的下列叙述:①原子半径A>B;②离子半径A>B;③A的正价与B的负价绝对值一定相等;④电负性A<B;⑤电离能A>B;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③⑤
11.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BeCl2 B.PCl3 C.CH4 D.PCl5
12.一种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物质结构如图所示。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Y、W同主族,原子半径r(X)>r(Y)>r(Z)。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W>Y
B.氢氧化锂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钠
C.XZ4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X、Y、Z、W的单质中,Z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二、填空题
13.利用电负性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和所含的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2)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则C、、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3)溴与氯能以_______键结合形成。分子中化合价为_______。写出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4.归纳整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了卤族元素的各种性质后,可归纳整理出如下所示的表格:
单质熔点(℃) ﹣219.6 ﹣101 113.5
单质沸点(℃) ﹣188.1 ﹣34.6 58.8 184.4
主要化合价 ﹣1 ﹣1,+1,+3,+5,+7, ﹣1,+1,+3,+5,+7
原子半径
单质与反应情况 喑处剧烈化合并爆炸 光照或点燃反应 加热至一定温度反应 不断加热才缓慢反应
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溴单质的熔点范围可能是_______。
(2)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有_______。
(3)氯、溴、碘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填化学式)。
(4)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下列关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氯化钠溶液
C.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D.易溶于氨水
(5)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许多科学方法,除模型方法外,请从下列方法中选择出人们在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_______(多项选择,填写序号)。
①实验方法 ②假说方法 ③类比方法 ④推理方法
15.N、Cu、H、O、S、Mg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Mg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_族;N与O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个数比为_______;Cu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2)用“>”或“<”填空:
碱性:Mg(OH)2______Cu(OH)2 第一电离能:O______N
熔点:MgS______MgO 稳定性:H2S______H2O
(3)Mg在空气中燃烧可微量生产氮化镁(Mg3N2),Mg3N2(S)溶于足量的稀硫酸可得到两种正盐,在25℃、101kPa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1molH2SO4放热a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工业上采取加热条件下用氨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同时得到两种无污染的气体(或蒸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三、实验题
16.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加热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I.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清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____性。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作用是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17.镓是一种低熔点、高沸点的稀有金属,有“电子工业脊梁”的美誉,被广泛应用到光电子工业和微波通信工业。回答下列问题:
(1)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的熔点为1238℃,且熔融状态不导电,据此判断,该化合物是_______(填“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3)已知与同周期,与N同主族。
①用原子结构理论推测,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②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_______(填标序号);
a.原子半径: b.热稳定性:
c.碱性: d.酸性:
(4)是一种直接能隙(directbandgap)的半导体,自1990年起常用在发光二极管中。一种镍催化法生产的工艺如图。
①“热转化”时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模拟制备氮化镓:
仪器X中的试剂是_______;加热前需先通入一段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装置G的作用是_______。
四、计算题
18.某金属元素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0.6 g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0 g氧化物XO。试通过计算推导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9.短周期主族元素R的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2倍,R在其最高价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为400/0。已知R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试通过计算:
(1)确定R是什么元素_______;
(2)确定R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
试卷第2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与新制氯水中的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与HClO不能反应,且HClO酸性小于碳酸,故A错误;
B.硫酸钠使蛋白质发生盐析而不是变性,故B错误;
C.所加过量,和均直接与硫化钠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说明是ZnS转化成CuS,不能据此比较两者溶度积常数的大小,故C错误;
D.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铝能溶于NaOH溶于,为两性氢氧化物,其碱性比氢氧化镁弱,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强弱可判断金属性的强弱,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A.若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则其3d能级有 4个未成对电子,故A错误;
B.能级全空、半满、全满能量更低,所以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不应为3d94s2,此时应为3d104s1 ,故B错误;
C.L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则为镁元素, M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2,其可能为钙元素,但也可能为过渡元素,如Fe(3d64s2),不一定为同族元素,故 C错误;
D.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3.B
【分析】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则W、X、Y、Z元素分别为H、N、P、Cl元素。
【详解】A.X(N)元素原子核外有1s、2s、2p共3个能级,Y(P)元素原子核外有1s、2s、2p、3s、3p、3d共6个能级,A错误;
B.W(H)元素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B正确;
C.Z(Cl)元素原子的M层有3s、3p、3d共3个能级,其中3s能级有2个电子,3p能级有5个电子,C错误;
D.X(N)、Y(P)、Z(Cl)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和,其中和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D错误;
故选B。
4.A
【分析】两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分别是:①,②,则分别为N、O元素;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半径:②<①,故A正确;
B.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非金属性:②>①,故B错误;
C.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元素的电负性变强;电负性:①<②,故C错误;
D.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N的2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N、O的第一电离能大小:N>O;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同周期从左至右,主族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N、O、F的电负性依次增大,A错误;
B.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但N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半充满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即第一电离能O<N<F,B错误;
C.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但N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半充满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即第一电离能C<O<N,C正确;
D.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0族元素除外),故半径O>F,Na为第三周期元素,比F和O多一层电子,因此原子半径Na>O>F,D错误;
答案选C。
6.B
【详解】A.Y2-、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二者的能层数相等,原子得电子生成阴离子后,其能层数不变,所以基态原子的能层数:Z=Y,A不正确;
B.W3+、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W是非金属元素Z的下一周期金属元素,则电负性:Z>W,B正确;
C.X+、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的核电荷数大于Y的核电荷数,所以离子半径:X+<Y2-,C不正确;
D.W3+、X+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W与X属于同周期元素,且W在X的右边,金属性W故选B。
7.C
【详解】A.碲元素价电子排布为5s25p4,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ⅥA族,A错误;
B.碲元素价电子排布为5s25p4,位于元素周期表p区,B错误;
C.碲元素价电子排布为5s25p4,5p能级有4个电子,故有两个未成对电子,C正确;
D.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因而空间运动状态个数等于轨道数;碲元素为52号元素,基态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4,,原子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27种,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四种元素分别是:①[Ne]3s23p4即1s22s22p63s23p4是S元素、②是P元素、③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3是N元素、④1s22s22p5是F元素,以此解题。
【详解】A.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故第一电离能N<F,但P元素原子3p能级容纳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S<P,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所以第一电离能N>P,所以第一电离能S<P<N<F,即④>③>②>①,故A错误;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P>S,N>F,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P>S>N>F,即②>①>③>④,故B正确;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P<S,N<F,N元素非金属性与S元素强,所以电负性P<N,故电负性P<S<N<F,电负性:④>③>①>②,故C错误;
D.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③,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次氯酸分子内,氧原子分别与氢、氯原子共用1对电子对,电子式:,A错误;
B.Fe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可得Fe2+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B错误;
C.Ca是20号元素,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知Ca2+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C正确;
D.Cr有15个轨道,则有15种空间运动状态,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A元素的阳离子和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元素处于B元素的下一周期,A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B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对较多,且A的原子序数大于B,①电子层数相同的阴阳离子,阳离子的原子半径大于阴离子的原子半径,故正确;
②电子层数相同的阴阳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A<B,故错误;
③A的正价和B的负价的绝对值不一定相等,如Na+和O2-,故错误;
④A是金属,B是非金属,B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A,所以电负性A<B,故正确;
⑤A是金属,B是非金属,所以电离能A<B,故错误;
故选A。
11.B
【分析】对于共价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绝对值+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8,则该元素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据此判断。
【详解】A.BeCl2中,Be元素位于第IIA族,则2+2≠8,不满足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故A错误;
B.PCl3中,P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5+3=8,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7+1=8,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
C.CH4中,H元素为ⅠA族元素,则1+1≠8,不能满足分子中所以原子都满足外层8电子结构,故B错误;
D.PCl5中P元素化合价为+5,P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5+5=10,P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Cl元素化合价为 1,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Cl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2.B
【分析】根据此结构可知,X共用4对电子,W共用6对电子,Y共用2对电子,Z共用1对电子,因为Y和W同主族,所以为ⅥA族,根据原子序数大小关系,Y为O元素,W为S元素;因为原子半径r(X)>r(Y)>r(Z),则X、Y、Z同周期,X为C元素;Z为F元素;据此分析。
【详解】A.Y为O元素,W为S元素,S的氧化性小于O,则S2-(W)的还原性大于O2-(Y),A正确;
B.金属性:Na>Li,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LiOH,B错误;
C.根据分析,XZ4为CF4,C有4个价电子,F有7个价电子,每个F都用一个价电子和C共用,则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正确;
D.根据分析,X为C元素,Y为O元素,Z为F元素,W为S元素,则单质中F2的氧化性最强,D正确;
故选B。
13.(1)O>C>H
(2)C>H>Si
(3) 共价键 +1 BrCl+H2O=HCl+HBrO
【详解】(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甲烷和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的氢、碳、氧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O>C>H,故答案为:O>C>H;
(2)非金属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非金属性强的原子一方,由甲烷中共用电子对偏向碳原子,甲硅烷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氢原子可知,硅、氢、碳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H>Si,故答案为:C>H>Si;
(3)氯元素和溴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溴,氯元素的电负性强于溴元素,则氯化溴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方,所以溴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化溴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Cl+H2O=HCl+HBrO,故答案为:共价键;+1;BrCl+H2O=HCl+HBrO。
14.(1) 101℃~58.78℃
(2) 1、+1、+3、+5、+7
(3)HClO4>HBrO4>HIO4
(4)C
(5)①②③④
【详解】(1)由表可知:从F到I,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所以溴的熔点范围可能是 101℃~58.78℃,故答案为 101℃~58.78℃。
(2)因Br的化合价有 1,+1,+3,+5,+7,I的性质与Br相似,所以I的化合价可能有, 1、+1、+3、+5、+7,故答案为 1、+1、+3、+5、+7。
(3)氯、溴、碘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至弱顺序是:HClO4>HBrO4>HIO4,故答案为HClO4>HBrO4>HIO4。
(4)C60属于非极性分子,不溶于水等强极性溶剂,在正己烷、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非极性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性,所C说法正确;故答案选C。
(5)道尔顿运用假说方法,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汤姆生类比方法,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验方法,波尔引入量子论观点推理方法,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15.(1) 三 IIA 3∶2 1s22s22p63s23p63d104s1
(2) > < < <
(3)Mg3N2(s)+4H2SO4(aq)=3MgSO4(aq)+(NH4)2SO4(aq)△H=﹣4aKJ/mol
(4)
【详解】(1)镁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的IIA族。氮原子基态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氧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所以比例为3:2,铜为29号元素,电子排布为 [Ar]3d104s1或1s22s22p63s23p63d104s1;
(2)氢氧化镁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铜,氧元素和氮元素位于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增大。离子化合物的熔点看形成离子键的离子半径大小,硫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所以硫化镁的熔点小于氧化镁的熔点。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所以硫化氢的稳定性小于水;
(3)氮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硫酸铵,所以每消耗1摩尔硫酸放热aKJ,所以消耗4摩尔硫酸,反应放热4aKJ,热化学方程式为:Mg3N2 (S) + 4 H2SO4 (aq) = 3MgSO4(aq)+ (NH4) 2SO4 (aq) ΔH=-4akJ/mol;
(4)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两种无污染的气体,所以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方程式为:;
16.(1) MnO2 + 4H+ + 2Cl-Mn2+ + Cl2↑+ 2H2O 酸性、还原性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 + 2Br-=2Cl-+ Br2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污染空气 Cl2+2OH-= Cl-+ ClO-+H2O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分析】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装置A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装置A中生成氯气,烧瓶上端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装置B 中盛有溴化钠溶液,氯气进入装置B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呈橙红色,验证氯的.氧化性强于溴,氯气有毒,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活塞a,否则氯气过量,影响实验结论。
【详解】(1)A中属于二氧化锰与盐酸制备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 + 4H+ + 2Cl-Mn2+ + Cl2↑+ 2H2O。反应中还有氯化锰生成,则浓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
(2)淀粉变蓝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也说明氯气氧化性强于单质碘。
(3)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将氯气通入NaBr溶液中会有单质溴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应将C中生成的溴加入到盛有KI溶液的D中,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因此实验操作为: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为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6)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17.(1)第四周期第ⅢA族
(2)共价化合物
(3) -3 d
(4) 浓氨水(或浓溶液)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与镓反应,使产物不纯 吸收过量的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1)
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含有四个电子层,所以镓在第四周期,第三周期含有18个电子全充满,最外层有三个电子,所以镓在第ⅢA族,故答案为:第四周期第ⅢA族;
(2)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熔点为1238℃,且熔融状态不导电,可知为共价化合物,故答案为:共价化合物;
(3)
①位于第四周期第VA族,位于第四周期第ⅢA族,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电负性递增,得电子能力递增,所以中元素显负价,最外层有三个电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所以中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答案为:-3;
②a.位于第四周期第VA族,位于第四周期第ⅢA族,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递减,所以原子半径:;
b.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减,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递减,与N同主族,所以热稳定性:;
c.同主族元素金属性从上到下递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增强,和同主族,所以碱性:;
d.利用元素周期律可以解释不同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含氧酸酸性不可以解释;
故答案为:d;
(4)
①热转化”时和发生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装置A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将该体系内空气排尽,防止氧气与反应,使产物不纯,干扰实验;装置C利用氧化钙的吸水性,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放出热量,促使一水合氨分解产生氨气,干燥后的氨气与反应制备;F装置作为防倒吸装置,G为尾气处理装置,稀硫酸吸收过量的氨气,防止空气污染,答案为:浓氨水(或浓溶液);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与镓反应,使产物不纯;吸收过量的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18.第三周期ⅡA族
【详解】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则由题意知:
,解得Ar=24
由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所以X的原子序数为12,该元素是Mg,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19.(1)硫
(2)第3周期ⅥA族
【分析】周期主族元素R的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2倍,即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2倍,可能为He、C、S等元素,He为稀有气体,难以形成氧化物,C的最高价氧化为CO2,C的质量分数为,不符合,如为S,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为SO3,S的质量分数为,综上所以R是硫元素;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R是硫元素,答:R是硫元素;
(2)确定R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族,答:R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届山东省东营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下一篇:2023年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考化学第一次联考试卷(含解析)